吴宓追求毛彦文的诗词 吴宓的爱情故事

吴宓留给后人的是一个严谨的学术大师印象,但他的婚恋却如同一枚坚涩的青果,令后人不敢恭维 。
有人说,他是一个地道的“好色之徒”,话虽偏激,却折射出了他在婚恋上不安分的一面 。为此,陈寅恪看得颇为透彻,说他本性浪漫,不过为旧礼教道德所“拘系”,感情不得舒发,积久而濒于破裂,因此“犹壶水受热而沸腾,揭盖以出汽,比之任壶炸裂,殊为胜过” 。
中国有句古老的名言“媒人跳进花轿里”,意指为人做媒的第三者与当事人中的一个相爱,反倒成了新郎或新娘,上了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花轿 。吴宓的婚恋悲剧便是这句名言的最好注脚 。
1918年11月,留学哈佛的吴宓,突然接到清华留美同学陈烈勋的来信,欲将自己的妹妹陈心一介绍给吴宓为妻 。信中说陈心一毕业于杭州的浙江省女子师范学校完全科,现年24岁,为浙江定海县一位小学教员,心气很高,择婿特别苛严 。陈烈勋在信中明确指出,其妹在家中曾多次听他谈及吴宓,后又阅读过《益智杂志》、《清华周刊》中吴宓的诗文,尤其是看到《清华周刊》上吴宓的照片,萌发爱慕之情,愿嫁吴宓,侍奉终身 。吴宓接信后,怦然心动,立即回信认可,旋即收拾好行装,迫不及待地赶回了国内 。悲剧的帷幕徐徐拉开 。1921年8月,留美归来的吴宓没休息两天,便匆匆赶往杭州,相晤陈心一 。然而,这次的相晤极富戏剧性,似乎从一开始便隐示着某种悲剧的意象 。到了陈家,吴宓西装革履,意气风发,一副海外学子的风采 。陈心一被牵引出来,按吴宓日记的叙述,大家只是默默相对 。不曾预想,一会儿工夫,另一位女主角翩然出场 。
这便是吴宓人生悲剧中最为关键的另一中心人物———毛彦文 。事也凑巧,毛彦文本与陈心一是好友,这天,她神采飞扬地来访,准备别过闺中密友,去北京上学,不想与吴宓不期而遇 。除却毛陈二女本是同学这层关系外,毛彦文的未婚夫朱君毅还是吴宓清华读书时的同桌好友 。朱君毅长毛彦文4岁,为姑表兄妹,自幼青梅竹马,感情甚笃 。但在毛彦文9岁时,由其父做主,把她许配给了方姓朋友之子 。毛彦文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毕业时,方家怕生变故,催逼完婚,就在方家迎亲的大轿抬至毛家大门之际,不甘命运摆布的毛彦文从后门勇敢地逃离 。此前,她和表哥朱君毅早已月下为盟,私订终身了 。毛家在方家退婚后,由双方家长做主,毛彦文与朱君毅正式订婚 。吴宓作为朱君毅的同桌好友,早在清华读书时,便知道了毛彦文 。那时,朱君毅每次读完表妹的情书后,都会让吴宓过目 。吴宓对毛彦文在信中流露出的才情敬佩不已,久而久之,心中便涌动出异样的情愫,碍于同学之谊,他不曾流露,而是深深隐藏在了心底 。
吴宓在美留学时,收到陈烈勋欲将其妹说合给他的信时,曾委托朱君毅,让毛彦文打探陈心一的情况,彼此沟通二人的信息 。从这个意义上讲,毛彦文实际上是吴宓与陈心一的媒人 。这次,突然在陈心一家中不期而遇毛彦文,吴宓本就怀有好感,但见对方活泼雅趣,大方得体,一副新派淑女风范,吴宓顿时在心中暗生出一丝落寞,怎奈毛彦文名花有主,且是挚友之未婚妻 。
下午,毛彦文告别他们回了上海 。吴宓与陈心一一见如故,在陈父的安排下,双双泛舟西湖,吴宓心中殊为快活 。第二天,二人再度早游西湖,其乐融融 。吴宓在日记中这样记述道:是日之游,较昨日之游尤乐 。家国身世友朋之事,随意所倾,无所不谈……此日之清福,为十余年来所未数得者矣 。
13天以后,吴宓和陈心一正式完婚 。
随后,吴宓与同学朱君毅双双被南京大学聘为教授 。事实证明,如此仓促的婚姻对吴宓和陈心一来讲,都是一个悲剧 。本来,吴宓当初慎重地委托毛彦文在国内打探陈心一的情况,毛彦文并不因自己与陈心一是同窗好友,而一味溢美夸大 。她认为,陈心一人品不错,交友可以,贸然订婚则无必要 。吴宓与陈心一见面后,早忘了毛彦文在信中的忠告,好友陈寅恪劝他道:“一个男人,学问不如人,很是可耻;大丈夫娶妻不如人,何故难为情?” 吴宓遂与陈心一匆匆完婚 。不过,在南京大学,毛彦文真真实实地走入了吴宓的生活中 。朱君毅这时候突然变卦,他以近亲结婚有害下一代为由,坚决提出与毛彦文解除婚约 。守候6年,逃婚只为下嫁表哥的毛彦文始料不及,她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转而求助吴宓夫妇 。吴宓于是作为一个中间人,往返于两人之间,极力救火说和 。怎奈朱君毅去意已决,坚决不肯与毛彦文缔结白首 。结果,朱、毛之合未成,终致解除婚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