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的特点|陕西民间文化——“秦腔”文化特征

秦腔的特点(陕西民间文化——“秦腔”文化特征)秦腔的特点|陕西民间文化——“秦腔”文化特征




语言秦腔作为一种地方文化,所以它一大的特点是所谓的唱、念全都是以陕西关中方言为基础的,同时也融人了我国汉唐时期的一些诗、词、曲的语言,这些语言特点与音乐特点相融合,共同形成了秦腔艺术独特的声腔风格,即语调高亢激昂、语音生硬、语气硬朗结实等风格 。


【秦腔的特点|陕西民间文化——“秦腔”文化特征】

秦腔的唱词语言节奏也是非常丰富的,唱词结构是永言体,唱词的句子按照表现思想内容的需要有长有短,但其句式基本上可归纳为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散文句等 。常见的有十字句和七字句,也就是整出戏词如同一首无韵诗歌一样排列整齐 。
秦腔的特点|陕西民间文化——“秦腔”文化特征



唱腔秦腔的唱腔为板式变化体,也就是以一个曲调为基调,通过节拍、节奏、旋律、速度等的变化而形成一系列不同的板式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带板、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 。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 。秦腔用假嗓唱出,其中的拖腔必须归人“安”韵,一句听下来饱满酣畅,极富表现力,这也是秦腔与其他地方戏曲不同的地方 。


秦腔的板式和彩腔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 。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 。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明朗的感情 。秦腔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风格,同时又兼备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凄切委婉,优美动听,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秦腔的艺术表演形式多样,表演技艺质朴、粗犷、细腻、深刻,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程序严谨 。


音乐秦腔曲牌分弦乐、唢呐、海笛、笙管、昆曲、套曲六类,主要为弦乐和唢呐曲牌 。秦腔的音乐伴奏,向称四大件,以二弦为主奏,人称秦腔之“胆” 。琴师在秦腔戏班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坐于舞台前场后部正中,伴奏音乐擅奏老调,音高为“三眼调”,三十年代后改用出调(即下把拉法) 。秦腔的伴奏分文场和武场 。所用的乐器,文场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扬琴、唢呐、海笛、管子、大号(喇叭)等;武场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锣、小锣、马锣、铙钹、铰子、梆子等 。


角色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生旦净丑,各有千秋 。秦腔的角色体制有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共计十三门,又称“十三头网子” 。其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演唱时,须生、青衣、老旦、花脸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唱乱弹” 。民间有“东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乱弹”之说 。这些生角的大板乱弹,长达数十句之多 。如《白逼宫》中的汉献帝的器音乱弹,要唱五十多句,讲究唱得潇洒自然,优美动听,民间称为“酥板乱弹” 。此外,作为武净的花脸讲究架子功,以显威武豪迈的气概,群众称之为“架架二” 。


绝活秦腔的表演技艺非常丰富,身段和特技应有尽有,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枪背、顶灯、咬牙转椅等 。神话戏的表演技艺,更为奇特而多姿 。如演《黄河阵》,要用五种法宝道具,如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长串焰火,金交剪能飞出许多蝴蝶 。这些技巧的运用是为了烘托舞台气氛,增强戏剧效果 。秦腔的演出是以唱、坐、念、打为中心的综合表演 。每个表演手段都必须始终在歌舞化、程式化、戏剧化、节奏化的特性中完成,演员在舞台上的动作,加上配乐,可以让观众感受到现实的感觉 。


秦腔的表演特点还体现在音乐伴奏上 。其伴奏乐队俗称“场面”,分文场和武场 。伴奏乐队是文场在舞台左侧,武场在舞台右侧 。传统的秦腔伴奏以板胡为主奏乐器,人们称之为“秦腔之胆”,发音尖细清脆,最能体现秦腔板式变化的特点 。


乐器秦腔最主要的伴奏乐器是板胡,发音尖细清脆,极富节奏感 。此外,文场还有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扬琴、唢呐、海笛管子、大号等,武场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锣、小锣、马锣、铙钹、铰子、梆子等 。


装扮秦腔脸谱绘制风格古典独特,体系完整,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中国三大脸谱系统,且对国粹京剧脸谱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秦腔脸谱,作为秦腔戏曲艺术的固有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一套完整体系,多年来一直保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