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写作技巧 古诗写作手法( 七 )


(2)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 , 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 , 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 , 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 , 西北望 , 射天狼 。”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 , 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 , 是星名 , 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 , 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
(3)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 , 中间小谢又清发 。”以典代人 , 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 , 也以自赞 。“蓬莱” , 为海中神山名 , 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 , 均藏于此 。《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 , 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 , 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 。东汉末建安时期 , 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 , 风格清新刚健 , 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小谢” , 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 。李白非常推崇谢眺 , 这里有自比的意思 。这两句中 , 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 , 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
(4)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 , 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 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 , 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 , 难于上青天” , 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 。本来 , 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 , 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 , 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 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 , 属于借古抒怀 。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 , 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 , 金戈铁马 , 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语文古诗中的写作技巧有哪些啊?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 , 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 , 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 , 因此鉴赏古诗要从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着手 。
古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古诗词的结构形式 , 常见的首尾照应 , 开门见山、层层深入 , 先总后分 , 先景后情、卒章显志 , 过渡、铺垫、伏笔等 。
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等 。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
关于古诗的写作技巧、大意以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求解一、赏析诗中的关键字词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 ,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 得放在句中 , 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
(2)展开联想 ,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
二、赏析诗中的重要语句
命题变式:这句诗最具表现力 , 试简要分析 。
解答分析:先解释清这句诗的字面意义 , 然后或扣语言特点或扣思想情感作具体分析 。
三、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命题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 , 或手法) 。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 要准确答题 , 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
表现手法分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通感等)、表达方式(抒情、议论、描写等)、艺术技巧(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衬托用典等)三大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