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的诗词 形容写作的诗词( 三 )


当时我认识到,相比一些语句优美、无病呻吟、赞美美好的所谓诗歌 。这才是真正的诗了 。
当时,青春的激荡,写的诗可能很,,,突兀用词,就好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并不那么丰满,满身的小肌肉线条,瘦瘦的 。但是那些诗却是真实的 。
----------
慢慢的到了成年,内心的态度感受 。。。。已经不是青春时那种,,,新鲜、深刻,而是多了一层缓和,但是依然深远,虽然在深远下,变得有点模糊 。而这个时候,我会用诗歌来表达 。当别是当比如看了一个电影,有了某种触发,有一种感慨中的时候 。。。
这个时候的诗歌,不像青春那么突兀,而是多了一层平和 。却多了一层忧伤和悠远 。写的时候,体味着自己的感觉,也尝试着尽可能能让读者看的懂,容易明白是什么感受,并产生共鸣 。这个时候,其实心已经完全不在乎押韵了,而是在乎语句的结构,或者用词的感觉的传神,但是写出来的诗歌依然会押韵——因为押韵本身就是有利于传神的一部分,而这,也许是诗歌最恰当的状态吧 。
我想提个关于诗词写作方面的问题诗词创作技巧----略说技巧
http://www.gjart.cn 2006-5-6 13:24:09
诗贵真情,也就是说要有真情实感,但同时,诗作要有艺术感染力,要能够吸引读者,这就有一个技巧性的问题 。意大利批评家塔索在《论诗的艺术》中说:“有志于写作……的每一位诗人,应当注意三件事,即选择题材,使它能够接受诗人努力追求的最完美的形式;赋予题材以这种形式;用最精致、最适宜的装饰,把题材打扮起来 。”认 为这就是诗词创作的技巧问题,大约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谋篇,也就是诗词的整体设计 。包括题材、内容、布局、层次等 。
二是修饰,也就是诗词的艺术设计 。包括造句、遣词、选形(哪几个汉字组合更美观)、辨音(哪几个汉字的搭配更动听)、押韵(当然也有不用韵的)、节拍、旋律等 。
说到技巧问题,对一句话记得特别清楚,那是巴金在80年代初期会见南斯拉夫作家时提到的:“我主张文学的最高技巧是无技巧,不要靠外加技巧来吸引人 。”认为此言极是,道出了艺术的辩证法,揭示了艺术创作规律和审美规律,是对传统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形象化表述 。
实际上,在我国诗词创作乃至整个艺术创作中,历来有两种美感追求,即“错采镂金”之美和“芙蓉出水”之美,并且认为后者是更高的但又难以企及的境界 。“芙蓉出水”之美追求的是平淡、自然、单纯、质朴,也就是“无技巧”之美,在整个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得到普遍运用 。比如:
李太白论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谢榛说:“自然妙者为上,精工者次之” 。(《四溟诗话》)
《乐记·乐论》主张音乐:“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
董其昌论画:“工不如拙”,“以淡胜工” 。(《画禅室随笔》)
黄庭坚论书:“凡书要拙多于巧”,“守实去华”,“质胜于文” 。(《山谷老人刀笔》)
李渔论戏曲:“能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 。(《闲情偶寄》)
姚鼐论文:“文章之境,若佳于平淡,错词遣语,有若自然生成者” 。(《与王铁夫书》)
凡此种种告诉我们,艺术之美在于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固然没有美,但只有形式也不能成为美 。这正如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所说:“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的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任何技巧,但我们却从平淡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深刻启迪 。
因此我们说,诗词创作来源于诗友对生活感受的喷发,而不是技巧的表演,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宋代大诗人陆游在晚年回顾自己的创作时,深有感慨地对自己的儿子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 。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示子谵》)
但是,“无技巧”并不是不要技巧,真情实景也需要高超的艺术技巧来表现 。所谓“无技巧”,就是要在诗词创作中,技巧的运用要适合于内容,要做到不着痕迹地 “化入”,浑然天成,技巧不应该突出自己,而是要突出内容,与内容融为一体 。刘禹锡曾这样评价白居易的诗:“郢人斤斲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 。(《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赠》)作诗就要像匠人运斤成风削掉郢人鼻子上的那一点儿白土而不伤鼻子一样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