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不同的特别葬人的方式( 八 )


越南、泰国、印度和缅甸交界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的琉球群岛及美拉尼西亚群岛和波利尼西亚群岛一些地方,也有崖葬习俗 。
船棺葬
中国南方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葬俗 。因以船形棺为葬具,故名 。船棺葬分露天葬和土葬两种 。船棺露天葬流行于东南部古越人所在地,主要是福建及江西的武夷山区 。福建崇安武夷山的船棺是独木舟形,史称“架壑船棺”、“仙船”、“舟船”等,曾流行于商周至西汉年间 。近年考古发现,这种船棺分底盖两部分,均由整段木头刳成,上下套合 。底部为船棺的主体,中为长方形盛尸处;盖作半圆形,内部刳空如船逢状 。据文献记载,中国中南地区也有类似船棺葬:湖北称“敝艇”,湖南称“船”,广西称“沉香船”、“仙人舟” 。船棺土葬系四川古代巴族的葬俗,流行于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1世纪末 。考古发现,四川巴县冬笋坝和昭化县宝轮院有船棺墓葬群,船棺体形硕大笨重,用整段楠木刳凿或用6块整板拼合而成,中部为盛尸处,上有木板为盖 。
在东南亚和太平洋一些岛屿也行此种葬俗,如越南海防等地发现有船棺墓,婆罗洲有船形棺,所罗门群岛的重要人物也用船棺葬 。汤加和萨摩阿群岛酋长的船棺埋于近海处或任其在海上飘流 。
悬棺葬
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 。属崖葬中的一种 。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其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 。人在崖下可见棺木,故名 。“悬棺”一词,来源于梁陈间顾野王(519~581)“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 《太平御览》卷47引一语 。1946年中国学者考察四川珙县、兴文悬棺葬时,始将此词作为专称 。
悬棺葬遍及川、黔、滇、湘、桂、粤、浙、赣、闽、皖等省,主要存在于福建武夷山地区和四川与云南交界的珙县、兴文、筠连、镇雄、昭通等县 。与珙县悬棺葬并存的还有崖画 。
各地发现的县棺葬,葬具与年代各不相同 。福建武夷山地区的多系整木挖制的船形棺,属春秋、战国之物 。这一地区白崖悬棺的随葬品有龟状木盘及大麻、苎麻、丝、棉纺织品残片、残竹席等 。四川珙县、兴文一带的多系整木挖制的长方形棺,其上为人字坡盖,属元、明时期之物 。珙县洛表悬棺的随葬品以衣服为主,其上装饰繁缛,随葬的竹筷上写有汉字 。
悬棺葬工程艰险,耗资大,主要在贵族中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