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确定时间呢 古人怎么( 二 )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 。
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 。
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 。
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 。
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 。
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 。
“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
秦12段记时: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
午时指从现时的十一点到十三点,一个时辰分作八刻,从十一点起计,每十五分钟一个刻,十一点正为午起,十一点十五分为午时一刻,四十五分为午时三刻,十二点正为正午(午时四刻一般不这样说),到八刻为下一个时辰之始 。
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 。
古代行斩刑,也有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 。
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 。
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
天色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现代23-1点1-3点3-5点5-7点7-9点9-11点11-13点13-15点15-17点17-19点19-21点21-23点
夜间时辰五更五鼓五夜现代时间
黄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点
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点
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点
鸡鸣四更四鼓丁夜1-3点
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点
【鼓】古时常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
【漏】古时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 。
【时】时是时辰,介绍见前古代纪时法 。
【点】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 。
每点约等于现代的24分钟 。
【刻】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00刻,实算96刻,每刻15分钟 。
漏刻指很短的时间 。
十天干的含义
天干地支的含义,在《史记》、《汉书》中均有部分记载,大体含义是:
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也 。
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 。
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 。
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 。
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 。
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 。
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 。
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
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
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 。
十二地支的含义
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 。
丑是纽,阳气在上未降 。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万物始生寅然也 。
卯是茂,言万物茂也 。
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 。
巳是起,指阳气之盛 。
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 。
未是味,万物皆成有滋味也 。
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 。
酉是老的意思,万物之老也 。
戌是灭的意思,万物尽灭 。
亥是核的意思,万物收藏 。
六十甲子顺序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