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秋初三作文怎么写?( 二 )


秋——单单是那音韵便悠悠地颤出哀愁来,将“愁”字拆作上“秋”下“心”,与前句的“愁”字呼应,这“秋”这个字和“愁”的联系,更有古书坦言:秋,愁也 。秋之为言愁也 。都是直接地将两者等同起来,把“愁”作为“秋”的第一引申义 。
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历经十数代朝代更迭,文人往往难觅明主效力,能抱负得酬的也并不多,便一再苦叹宝剑在匣无人识 。在经历了春花的娇妍,夏荷的清雅,自秋开始天气转寒,霜露悄悄步来,万物由盛及衰,昨日还郁郁青青的叶子,过了一日便染上衰败的秋色,文人便纷纷饮酒吟诗隐居窨愁起来 。在描写秋天的诗文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伤感 。
有文章将中国诗词中的秋愁分为四种情形:伤别、叹时、思乡、怀人,几乎囊括人的所有悲绪,加之逢秋必愁的优良传统,前世今朝悲秋之词多不计数 。
古人的分别是一种真真切切的伤心,因为山水是实实在在的阻隔,那时鸿雁尚多,只是真传信的却少罢 。因而便有了远离父母的愁,留下忠孝难两全的痛 。所以便有了生女嫁女的愁,遗下女子是行人的憾 。而更多是有情人天各一方的愁,埋下天涯共一轮的恨;挚友别过无会期的愁,植下琴瑟失音的苦 。距离与音讯给我们的古人频添了许多的愁 。
而这样的愁,如今却已然淡化 。QQ、MSN、短信、电话、火车、飞机,依着成本的低高我们可以选择的方式多种多样,几乎所有的离愁都可以得到暂时的化解或慰藉,除非你懒,当然,还有你可以找得到借口的累、以及内心深处自己不愿碰触的怯 。
所以,悲秋的人越来越少,烦雨的人却越来越多,撑伞合伞的刹那,我们与古人之间已隔却了万水千山 。1)宋玉的《九辯》
最早的悲秋文字大概要推战国时宋玉的《九辯》了:“悲者,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搖落而变衰 。”这是一幅凜冽的悲秋图,草木摇落,气象衰败,满眼苍茫 。宋玉只是楚国归州乡下的一介贫士,他儒雅风流,长于词赋,远走京邑,在友人推荐下,好不容易才谋得一个小小的文学侍从位置,以图抒展自己的抱负,想不到遭人嫉妒,不久失职并被放逐,从此便落魄终生 。宋玉的《九辩》表现了这种复杂的失落心态 。文字中描述了这种友朋离别、世路艰难、盛年早逝的复杂感情,在混乱无序的伤感背后,是对繁华飘逝的无可把握的悲哀 。这“繁华”是对人生旅程上各种合乎理想的顺境的概括,可以是仕途的顺利、人生抱负的得以施展,也可以是指对人世间一切温情亲爱的体尝 。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要流逝,正如繁花似锦的春天必然要被肃杀的秋天所取代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