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古诗带解释 咏柳古诗带拼音( 四 )


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
11,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
当年她是五十三岁 。
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
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 。
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 。
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 。
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 。
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 。
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 。
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 。
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 。
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 。
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 。
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 。
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 。
但事实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 。
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 。
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 。
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 。
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 。
‘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 。
”这一评论告诉我们,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 。
正确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错误的了;美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丑的了 。
象“双桨”两句,又是“别离船”,又是“一天烦恼”,惟恐说得不清楚,矫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难于被人接受 。
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 。
”“巧”之与“怪”,相差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
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 。
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
”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 。
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 。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 。
”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 。
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正宫·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
”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 。
从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艺必须有所继承,同时必须有所发展的基本道理来 。
这首词的整个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处 。
欧阳修《采桑子》云:“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