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办手抄报题目是“爱国天地”我要四年级的急 热爱祖国的手抄报题目( 六 )


诗是这样的:
“我劝汤生并劝余 , 劝君休业莫踌躇 。
为何瘦得皮包骨 , 不爱身躯只爱书 。

徐特立很注意节俭治校 。
有些教师上课 , 粉笔头总是随手扔掉 。
而徐特立见了 , 总要捡起来 , 留着自己上课、写黑板诗时用 。
有些学生说他“小气” 。
他就写下了这样一首黑板诗:
“半节粉条犹爱惜 , 公家物件总宜珍;
诸生不解余衷曲 , 反谓余为算细人 。

读了这首诗 , 说他“小气”的学生明白自己错了 。
发现有同学浪费饭菜 , 徐特立就找她们谈话 , 并且写诗教育大家;看到有两个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很突出 , 徐特立就写诗鼓励她们 , 说明女生智力并不比男生差……同学们每天都要去读读黑板诗 , 不论是表扬、批评 , 还是规劝 , 都是一次思想品德教育 。
徐特立给黑板诗起了一个总题目 , 叫做《校中百咏》 。
徐特立也有严厉的时候 , 却又与众不同 。
一次 , 一个叫粟福基的学生闹事 , 经过校务会议讨论 , 决定给予开除处分 。
徐特立开始是赞成的 , 可是事后心里总不踏实 。
他越想越觉得不能把粟福基推出校门不管 , 他想到这个同学学习不错 , 也有组织才干 , 不该轻率开除 。
他马上派人把粟福基从家里找来 , 跟他做了一番严肃、诚恳的谈话 , 然后介绍他到长郡中学继续上学 。
粟福基十分感动 , 后来成了长郡中学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
没有字的教科书
徐特立“一生都是教书” , 他自身的革命精神、高尚的情操和优秀品质被人们喻为“没有字的教科书” , 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 。
徐特立断指血书的故事是一本最感人的爱国主义教科书 。
1906年 , 他在周南女校教书 , 有机会阅读了《民报》、《猛回头》、《新湖南潮》等革命刊物 , 思想上发生了变化 , 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 并指引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
1909年的夏天 , 他应约在修业学校作时事报告 。
他痛斥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无所不至的侵略 , 列举了一桩桩传教士毒害中国人民的惨案 , 他越讲越愤怒 , 慷慨激昂 , 声泪俱下 。
忽然 , 他跳下讲台 , 跑到厨房取出一把菜刀 , 当众砍下自己左手的一节手指 。
他用鲜血写下了:“驱逐鞑虏 , 恢复中华”八个大字 , 表示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雪耻的决心 。
因为流血不止 , 他晕倒了 。
事后 , 省内外许多报纸都以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 , 徐特立的爱国壮举教育了各界人士 , 激发了许许多多教师和学生的爱国热情 。
作为一位杰出的革命教育家 , 徐特立一生都保持着朴素节俭的优良品质 , 这是一本难得的修身教科书 。
早在湖南一师的时候 , 徐特立的生活节俭 , 就是全校闻名的 。
他的住处简简单单 , 没有大皮箱 , 没有大柜 , 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具 , 有的只是破旧的书籍 。
当时 , 长沙教育界有一个风气 , 中学教师被认为是有体面的人 , 出门都要坐轿子 , 显示绅士派头 。
可是徐特立却从来不坐轿子 。
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 , 又在一师兼课 , 两个学校相距约10里地 , 他每次都是往返步行 。
遇上雨雪天 , 他就穿着“钉鞋” , 打着雨伞 , 夹着讲义 , 从不缺课或迟到 。
一些教师看了很感动 , 慢慢地也都学着不坐轿子了 。
1937年 , 徐特立领导着陕甘宁边区的教育工作 。
党中央刚进驻瓦窑堡的时候 , 当地只有一所学校 。
一天 , 徐特立去听课 , 他穿着破皮袄 , 腰系一根绳子 , 学校的教师还以为他是红军的马夫 , 没在意 。
第二天 , 徐特立又和董必武、冯雪峰一起去听课 。
冯雪峰向教师们介绍了徐特立 , 教师们大吃一惊 , 原来那穿着极为朴素的“马夫” , 竟是边区教育部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