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简介|魏晋南北朝——王献之

王献之简介(魏晋南北朝——王献之)王献之简介|魏晋南北朝——王献之

东晋大书家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山东临沂人 。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书史上一直把他父子二人并称为“二王” 。王羲之一家数子均谙书法,唯独王献之最具秉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从而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字在笔势与气韵上要超过其父,米芾称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即是指在草书上的“一笔书”狂草 。他还劝其父“改其体”,足见其书艺创造上的胆略,不愧被后世褒称“小圣” 。诞生于“书圣”之家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过州主簿、秘书郎、长史,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故人称“大令” 。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
王献之简介|魏晋南北朝——王献之
王献之简介|魏晋南北朝——王献之

王献之的小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 。
从幼年起,王羲之便向献之传授书艺 。据说,羲之曾经从背后掣拔其笔,试测他的笔力,叹云:“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可见王羲之很早就对他寄予厚望 。传为王羲之所撰的《笔势论》云:“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并“今书《乐毅论》一本”,“贻尔藏之” 。献之确实书性颖悟,不仅于技法上如些 。而且能将意趣渗入书法中 。相传有一次献之外出,见北馆新涂的白色墙壁很干净,便取帚沾泥汁写了方丈大的字,观者如堵 。羲之见而叹美,问是谁作的,众人答云:“七郎 。”
王献之简介|魏晋南北朝——王献之

王献之《地黄汤帖》
王献之书学思想高超,有远见 。他劝父亲改体,不过十五六岁,他的书学见解之深似乎与年龄不相称,却是事实 。唐张怀瓘《书议》记载王献之对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体 。”献之认为事贵变通,章草的字字独立以及波磔的生发,不能表现出更宏大的气势、奔逸的律动:在深入研究之后,他认为藁草与行书之间可找到突破“往法”的途径,建议父亲应当“改体” 。王献之对于传统书体的深刻研究,对于创新路数的用心探索,确有过人之处 。
创新变体的书学是灵魂主宰并导引着这位书圣的后代c他要突破往法,另辟一新天地,而且也想超越其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树新帜 。虞和《论书表》载,谢安尝问王献之:“君书何如右军(指王羲之)?”答云:“故当胜 。”安云:“物论殊不尔 。”子敬答曰:“世人那得知 。”王献之并非是不知天高地厚之辈,他的自我评价亦非无稽之谈 。孙过庭《书谱》载,羲之往京都,临行题壁 。献之偷偷地把它抹掉,另外写过,自以为写得不错 。羲之回家看见了,叹曰:“我去时真大醉也 。”献之内心感到惭愧c这传闻足见献之虽有志与父争胜,却亦有自知之明 。献之学父书,又转学张芝,他不仅劝父“宜改体”,而自己也在实践另创新法 。王羲之书法是中国书法由“古质”审美范式转向“今妍”的重要里程碑 。王羲之对当时的楷书和草书下过很大的功夫,在前人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在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等方面皆入神妙之境 。“时议者以为羲之草隶,江左中朝莫有及者,献之骨力远不及父,而颇有媚趣” 。王献之不满意于魏晋书法用笔过于滞重,结体古拙厚朴的形态,独辟蹊径,精研书势,以坚实的传统技法和戛戛独造的守正创新姿态,将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转型为自然洒脱、典雅流便的大草书风,推进了中国书法文化的自觉时代到来 。
王献之《集会帖》
王献之本性潇洒,超然于世俗礼法之外,“风流为一时之冠” 。《书断》曾载:晋太康中新起太极殿,谢安欲使子敬题榜,以为万世宝,而难言之,乃说韦仲将题凌云台事 。子敬知其指,乃正色曰:“仲将,魏之大臣,宁有此事?使其若此,知魏德之不长 。”谢安也就不再相逼 。有时别人向他求书,也罕能得到;即使权贵逼他,亦不为所动 。王献之的书法发自内心,故“偶其兴会,则触遇造笔” 。因此至今留卜他在羊欣白新绢裙上写字、在好事少年精白纱衫上挥洒等“书练裙”和“裂纱械衣”的传说 。王献之而对门然,像其父一样高洁的胸襟、玄学的意味去体会自然 。王羲之云:“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王献之也说:“从山刚道上行,山川白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当代美学家宗白华认为,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泼,更主要的还是他们的“一往情深”!无论对于自然,对探求哲理,对于友谊,都有可述 。(《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在艺术素养方面,王献之像其父,亦擅丹青 。桓温尝清他画扇而,献之一时失手,误落了一点墨,索性顺势画成“乌驳牸牛”图百思特网,尤为妙绝,义在扇面上写《驳牛赋》,可谓机敏过人 。王献之最初娶郗昙之女、他的表姐为妻 。后来献之被逼离婚,作新安公主的驸马,终身引以为憾 。献之无子,只有一女,后立为安僖皇后,其女亦善书 。他一生中所尝到的许多人生滋味,化成了或明或暗的色彩,也涂抹在他书艺光谱中了 。今人侯镜昶说过:《洛神赋》屡经传摹,但至今仍存其神采=将它和《兰亭序》比较,两者书风相去甚远 。王献之书曹植《洛神赋》,用笔挺秀直书,显然他改革了其父圆转善曲的书风,吸取西汉古隶的笔意 。让隶方整多用直笔,献之正是以直笔人真书,才使得真书而貌又有新意 。另外,《洛神赋》的笔法的渊源还可探测,如果把它和《淳化阁帖》中的郗鉴《灾祸帖》相比较,两若神似;由此可见,献之改革父书也得力于岳家笔法 。这为研究书艺发展留下一份,可贵资料 。“二王”父子书艺之比较 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法艺术的比较,书学史上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这里略作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