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简介|魏晋南北朝——王献之( 三 )


《中秋帖》是《寶晉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臨本,原帖在“中秋”之前還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 。帖用竹料紙書寫,這種紙東晉時尚制造不出,約到北宋時方出現 。從行筆中可知,所用毛筆是柔軟的無心筆,而晉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筆,吸水性較差,筆的提、按、轉折往往不能靈活自如,常出賊毫,如此帖那種豐潤圓熟、線條連貫、行氣貫通、瀟灑飄逸的效果是寫不出來的 。清吳升《大觀錄》云:“此跡書法古厚,黑采氣韻鮮潤,但大似肥婢,雖非鉤填,恐是宋人臨仿 。”據當代書畫鑒定家研究,大多認為是宋米芾所臨,故同樣寶貴 。
卷前引首清高宗弘歷行書題“至寶”兩字 。
前隔水乾隆禦題一段 。
帖正文右上乾隆禦題簽“晉王獻之中秋帖”一行 。
卷後有明董其昌、項元汴,清乾隆題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觀鵬繪畫各一段 。
卷前後及隔水鈐有宋北京“宣和”內府、南宋內府,明項元汴、吳廷,清內府等鑑藏印 。
此帖曾經宋代宣和、紹興內府,明項元汴,清內府收藏 。民國時溥儀將其攜出宮外,流散民間 。建國前和王珣《伯遠帖》一起被典當於香港一家外國銀行 。1951年底,典當期將滿時,國外有人意圖購獲,周恩來總理聞訊,當即指示有關部門購回,入藏故宮博物院 。
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 。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 。
王献之《中秋帖》全貌

王献之简介|魏晋南北朝——王献之
王献之简介|魏晋南北朝——王献之
王献之简介|魏晋南北朝——王献之
王献之简介|魏晋南北朝——王献之
王献之简介|魏晋南北朝——王献之
王献之简介|魏晋南北朝——王献之
王献之简介|魏晋南北朝——王献之

王献之《中秋帖》局部

王献之简介|魏晋南北朝——王献之
王献之简介|魏晋南北朝——王献之
王献之简介|魏晋南北朝——王献之
王献之简介|魏晋南北朝——王献之
王献之简介|魏晋南北朝——王献之
王献之简介|魏晋南北朝——王献之
王献之简介|魏晋南北朝——王献之

中国书法史上,曾经出现了“小王胜大王”的奇观——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王献之的影响超过了王羲之 。梁书画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 。”将四贤并称 。而宋齐之间将王献之推上了中国书法最高地位,声誉压倒其父羲之 。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褒羲而贬献,书法史才重新将王羲之推倒书圣的位置 。
平心而论,羲献父子,在中国书法史上皆达到极高的境界,在笔法和美学风格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为最,献则以行草为能 。而二王的真迹都已一字无存,传世书法全是复制品,王羲之流传较广大约有二百五十余件 。由于对书法创新的巨大贡献,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被誉为“二王”,变古趋今,独步书坛 。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代书法,代表了中国书法的觉醒和书法个性的空前张扬,从而超越汉魏书法,成为百思特网中国书法史上的并峙的双峰 。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和书法理论首先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 。长子玄之善草书,次子凝之工草隶,三子焕之善行草书,五子徽之善正草书,六子操之善正行书,七子献之善草书 。黄伯思《东观徐论》说:“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 。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
王献之简介|魏晋南北朝——王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