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简介|魏晋南北朝——王献之( 二 )


王献之简介|魏晋南北朝——王献之

王献之《奉对帖》
王献之在继承父辈书风之上又能创新 。他在十四、五岁时,就曾对父亲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 。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 。”他已经感到时风尚务简求变求美,必须将民间书法的“伪略”与章草的纵放结合起来,追求一种姿媚婉转,畅达宏阔的新体 。在父亲书法的巨大影子中,王献之勇敢地走出来,自创神骏妍美的“大令体”,即处于楷草之间的行草和百思特网大草 。
王献之性情较其父更为疏旷不羁,书法更具有一种遒峻奔放的气势,行笔更快捷,情感在线条运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开启了把气势和节奏放在法度和韵味之上的浪漫主义风格 。
献之的“一笔书”还在张芝“一笔书”之上更为完善,其代表作《十二月帖》,由行楷而始,迅即转为行草气势不凡,一泻千里,毫无蕴藉中和之态,而是充满张力的痛快淋漓的运笔和刚健有力的情绪宣泄,具有与大王不同的全新美感 。
王献之简介|魏晋南北朝——王献之

王献之《不谓帖》

【王献之简介|魏晋南北朝——王献之】

王献之对自己独创的“大令体”、“一笔书”非常自信 。有一次谢安问王献之:“你的书法与你的父亲比较,你觉得怎样?”答曰:“当然胜过他!”谢安却说:“大家的议论可不是这样 。”献之又答道:“一般人哪里知道呢!”(《晋书?王羲之传》)当然,王献之的话不免年轻自负,对自己与父亲书法之不同,颇有己见,于自负中也可以看到他创新的自信心 。王献之既深受其父影响,又不墨守成规,不迎合他人,而保持充沛的创新精神和独立的人格,使自己的书法达到晋代的另一座高峰,与其父并称为“二王”,并对后代书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仔细比较羲献用笔,可以看到:王羲之多用内擫笔法,并加以旋锋使转,方圆兼济,骨法森严;王献之则多用外拓转笔,大开大合,苍劲矫健 。羲之内擫笔法重骨力而收敛含蓄,其书法具有中庸蕴藉的优雅之美;而献之外拓恣肆汪洋,拓张不羁,书法重筋力善绞锋使转而下,具有明朗宽博的豪宕之美 。明代丰坊《书诀》中说:“右军用笔内擫、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 。”
王献之简介|魏晋南北朝——王献之

早年献之通过学习父亲《乐毅论》而悟得笔法,写下了继承王羲之书法风格的小楷《洛神赋》(“玉版十三行”),该书刚柔相济,虚和简静、挺直劲朗、宽绰灵秀,成为献之青少年时代的代表作 。前人评论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 。
王献之简介|魏晋南北朝——王献之

王献之《廿九日帖》
行楷代表作有《廿九日帖》(唐钩摹本),全幅舒展大方,在方正中加入欹侧、纵敛、高低、长短的体势、增加字的动感,楷草相杂,书写自由,显示出献之寄情翰墨,自由抒怀的风格 。
王献之简介|魏晋南北朝——王献之

王献之《鸭头丸帖》
行草代表作品为《鸭头丸帖》,寥寥两行,非行非草,个性鲜明,为传世真迹:“鸭头丸,故不佳 。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共十五字 。此作品充分展示了王献之所创“稿行之草”的美学观,在两次蘸墨的自然书写中,墨色由浓润而枯淡,节奏起伏和气韵变化极为自然空灵 。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
王献之简介|魏晋南北朝——王献之

王献之《中秋帖》
下面欣赏王献之传世国宝《中秋帖》来感受下王献之的高超技法
王献之简介|魏晋南北朝——王献之

【名帖简介】
《中秋帖》,传为晋王献之书(又传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纸本,手卷,27x11.9cm,行书3行,共22字,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草书,传为东晋王献之的传世真迹,原为五行三十二字,后被割去二行,现仅存三行二十二字,清乾隆时被收入内府,与《快雪时晴帖》、《伯远帖》号为“三稀”,乾隆遂以“三希堂”为御书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