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关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论述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二 )


圣人之言,乌有举其一而遗其一,是圣人犹与道为二也” 。
[30]
南怀瑾正籍于此,通过以经解经、经史合参的方法,加以个人的修证所得,通过《论语别裁》为绝大多数人还原了平凡、可爱和真实的孔子形象 。
母庸置疑孔子是得了道的人,南怀瑾对于形而上本体的认识清楚的很 。
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实际就是说:我没有其他的,只有对本体的认识和起用罢了 。
而曾子对其他门人却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因为同学们程度还不够,所以只能说具体的认识和做法,譬如禅宗神秀大师做的偈子:“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是一样的 。
南怀瑾正是通过这种对比引用的方法,把《论语》的精神朴素的展现出来,诚如陈同甫南怀瑾说的“用明于心,汲汲于下学,而求其心之所同然者,功深力到,则日之上达,无非今日之下学也” 。
此话的意思,当然也可理解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
从人、事、物的应对到心性的炼达,直至到达“仁”的境界,后世儒家称之为“天人合一”,南公怀瑾说这是我们中国文化本有的儒家道理 。
那么儒家的三纲(明德、亲民、至善)和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拿佛家来讲三纲就是:悟道、起修做善事、最后大彻大悟 。
八目等于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
[28]
这个八目就是大方向的外用之学,而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整体核心部分是“心性”之学,而即使在“明心见性”以后,起修也是一辈子的事情,因此在曾子临终时说:“启予足!启予手!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
南怀瑾一辈子作学问,把对经典的导读,升华至对个人“心、性”的培养和修身上,扩至对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怀上,以期开创新的人文格局 。
这种纳百川于大海的力挽狂澜气度,是一般的学者所忽略的核心部分,也是无法企及的高度 。
如果没有真修实证的功夫,和“普贤菩萨的行愿”愿力,是办不到的 。
也正因此他把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统合起来、构成了孔门学问的基本道理“内圣外王” 。
[27]
基于这点南怀瑾先后讲了《原本大学微言》、《孟子旁通》等;完成了儒家系列的学术研究,并在内涵和外延上反复作了比较和论述,使其在学问研究方面,始终保持不变的中心思想;所谓“天得一而清、地得一而宁、文王得一而天下平”让读者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 。
原来在中国固有的人文领域里面,本来就包含了对宗教、哲学的信仰和实践方法,儒家和道家在秦汉以前本来就是一家 。
包括诸子百家等等,构成了中国的整个人文哲学体系内容 。
南怀瑾说,一个国家被灭掉,还可以复国,但是一旦文化衰亡就万劫不复了 。
中国文化最早出现断层是在秦末以后,而所谓的焚书坑儒的罪过还并不大,关键是西楚霸王一把火烧了“阿房宫” 。
一直到汉武帝时期,这段时间是断层的 。
而后来发展出来的儒家思想,有相当内容是董仲舒“独尊儒术”以后,汉儒们经过考据而有所增废,后被称谓(汉学)的一部分,到宋明理学发展起来的时候,孔子就已经被误解的很深了 。
而这种以“平时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三纲五常”的腐儒思想和误解,并以“朱、程”为代表的儒学释义和理学思想,一直统领着历代王朝上千年之久 。
法久弊生、自然就成了后世被打倒的前因;结果好端端的孔圣人便被抬出来“鞭尸”了 。
在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里,孔子的教育方法和对象是因人而异的,孔子对教育时机的洞察和把握也是“手眼通天”和多变,并且孔子在日常起居生活中,显得活泼而又有生机,譬如:“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并不像后世理学家们,所表现的那么严肃和不通人情,以致把孔子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最终把儒家学问推向了“灭门”之路 。
南怀瑾这种不带任何个人偏见的导读方法;根据自身修证的经验;运用经典的前后对照与经史合参并举,把儒、释、道三家作了充分的对比和互通,此引人至胜的学问手法,着实开创了当今“述而不作”的新风 。
这种能让现代普通的中国人,看了后能够接受的《论语》;和儒家思想的普世教育价值方面[27],以及在继承传统经典的贡献方面,真能与鸠摩罗什法师的功德相媲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