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沬若的人生经历 郭沫若( 二 )


  1927年3月在南昌朱德住处作《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痛斥蒋介石叛变革命 。
被蒋介石政府通缉 。
7月 任第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
8月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起义部队总政治部主任 。
经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
冬 潜回上海从事文艺活动 。
重译《浮士德》第一部 。
因患斑疹伤寒,错过乘船转移到苏联去的机会 。
  1928年2月 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缉捕,得内山完造帮助离沪,化名旅日,定居千叶县, 行动受警方监视 。
通览东京东汉文库先秦史籍,研究中国古代史 。
译美国作家辛克莱长篇小说《石炭王》 。
  1929年 作自传《我的幼年》、《反正前后》 。
译辛克莱长篇小说《屠场》 。
译德国米海里斯《美术考古发现史》 。
  1930年 论证中国古代存在奴隶制社会形态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出版 。

【郭沬若的人生经历 郭沫若】

译辛克莱长篇小说《煤油》 。
  1931年 作《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 。
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
译俄国托尔斯泰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英国威尔士《生命之科学》等 。
  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生命之科学》等译稿在上海商务印书馆被焚 。
作《金文丛考》《创造十年》 。
  1933年作《卜辞通篡》《金文余释之余》《古代铭刻汇考》等 。
  1934年 作《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先秦天道观之演进》《屈原研究》 。
再译《生命之科学》 。
辑译《日本短篇小说集》 。
  1936年作历史小品数篇,辑为《豕碲》 。
译日本林谦三《隋唐燕乐调研究》 。
译德国席勒《华伦斯太》 。
  1937年作《殷契粹编》、《创造十年续编》 。
7月 抗日战争爆发 。
只身归国参加抗战 。
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组织文化宣传队、战地服务团赴前线劳军 。
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从事抗战文化工作 。
  1938年1月 与于立群结合,同由广州赴武汉,就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 。
当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
 10月 武汉失守,经长沙、桂林撤至重庆 。
  1939年《石鼓文研究》出版 。
  1940年4月 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延光四年汉墓 。
9月 辞去三厅厅长职务,抗议国民党政府强行改组政治部 。
11月 国民党当局被迫同意组成文化工作委员会,任主任 。
  1941年11月 周恩来、于右任、冯玉祥等发起纪念郭沫若创作生活25周年及50寿辰 。
编《五十年简谱》 。
改写《棠棣之花》 。
  1942年作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译歌德《赫曼与窦绿苔》 。
创办群益出版社,主编学术刊物《中原》 。
  1943年 作历史剧《南冠草》 。
研究先秦诸子 。
  1944年春,作《甲申三百年祭》, 被中共中央定为整风学习文件 。
  1944年,郭沫若歌颂明末著名女将军、军事家秦良玉《咏秦良玉》诗四首 。
  1945年草拟《文化界时局进言》,呼吁民主政治 。
文化工作委员会遂被国民党政府解散 。
《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出版 。
 夏 离重庆抵上海 。
赴南京参加国共和谈 。
《历史人物》出版 。
  1947年 译歌德《浮士德》第二部 。
编《少年时代》《革命春秋》《天地玄黄》等 。
冬 迁抵香港 。
  1948年作《抗战回忆录》(后改名《洪波曲》) 。
年末 为出席新政协会议,赴东北解放区 。
  1949年 3月 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世界拥护和平大会布拉格会议 。
 建国前夕当选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
 
  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
  1949年11月,郭沫若写了《我向你高呼万岁(为斯大林寿辰所作)》一诗,来赞美斯大林 。
  1950年,郭沫若发表《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外蒙古独立?》一文,号召“站在大公无私地立场”,祝贺外蒙古独立,并且“向外蒙古人民告罪”,而不要“跟在美帝国主义和蒋XX反动地后面”,“对苏联‘愤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