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家宴古诗词 描写“家宴”的诗句有哪些( 四 )


中秋节的起源 , 其中的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 , 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
中秋夜 , 除了拜祭、还有就是应节的月饼和灯笼 。祭拜的当然是在天上的嫦娥 , 也有人称她为月娘 。老人家说 , 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 , 要不然会被割耳朵 。
时至今天 , 中秋的原意也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 , 对于新的一代来说 , 中秋节最令人记取的是月饼和灯笼 。当然 , 月圆当空的节日 , 是人们团圆的大好日子 。
中 秋 起 源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 。根据史籍的记载 ,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到魏晋时 , 有“谕尚书镇牛淆 , 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 , 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 , 至明清时 , 已与元旦齐名 , 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
根据我国的历法 , 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 , 为秋季的第二个月 , 称为“仲秋” , 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 , 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 , 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 , 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 , 象征团圆 , 因而又叫“团圆节” 。在唐朝 , 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 , 民间以月饼相送 , 取团圆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 , 其饼必圆 , 分瓜必牙错 , 瓣刻如莲花 。……其有妇归宁者 , 是日必返夫家 , 曰团圆节 。中秋晚上 , 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 , 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 , 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 , 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 。祭月之后 , 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 , 每人一块 , 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 , 表示合家团圆 。
中秋节时 , 云稀雾少 , 月光皎洁明亮 , 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 ,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 , 砌宝塔等活动 。除月饼外 , 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 , 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
古 代 中 秋 习 俗
根据《东京梦华录》(序於一一四七年)卷八的记载 , 宋朝的街市 , 在中秋节的前几天 , 就已弥漫著浓厚的过节气氛 。商店贩卖新酒 , 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 。市人争饮新有石榴、梨、栗、葡萄、弄色枨橘等等 。到了晚上 , 人家争登酒楼赏月 , 丝竹箫管并作 。里巷儿童通宵玩耍 , 夜市人马杂沓 , 至於天明 。吴自牧(约一二七○前后在世)的《梦梁录》卷四也记载 , 南宋人家多於此日安排家宴、团圆子女 , 以酬佳节 。即使是陋巷里的贫穷人家 , 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困 , 来欢度中秋 。
金盈之(约一一二六前后在世)的《新编醉翁谈录》卷四则记载了当时人由赏月进而拜月的习俗:「京师赏月之会 , 异於他郡 。倾城人家 , 不以贫富 , 能自行者至十二三 , 皆以成人之服饰之 。登楼或於庭中焚香拜月 , 各有所期 。男则愿早步蟾宫 , 高攀仙桂…… 。女则愿貌似嫦娥 , 圆如洁月 。」
除了拜月之外 , 还有赏灯的风俗 。周密(一二三二—一三○八)的《武林旧事》卷三记载杭州中秋夜:「灯烛华灿 , 竟夕乃止」 。浙江也於中秋夜放一种羊皮小水灯「一点红」 , 江面上布满了数十万盏灯 , 有如天上繁星 , 十分引人注目 。据说水灯是为讨江神喜欢 , 并非纯粹为了观赏 。
宋朝
宋朝在杭州另有一特殊的中秋景观 , 即钱塘观潮 。由於钱塘江口地形类似一漏斗 , 每当海潮涌至 , 受到渐进渐狭的地形影响 , 波浪便重重叠叠堆积成一道水墙 , 声势极为壮观 。苏东坡在杭州任佑府时 , 曾作过一首《中秋夜观潮》 , 描述观潮人数之众多 , 及潮水汹涌之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