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朱棣发动的政变,为何朱允炆的抵抗显得如此无力?

朱元璋长子朱标早逝,留下了一个小皇孙朱允炆,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朱允炆是合法的继承者,但是擅长治国的文弱皇帝朱允炆继位后面对的是一群久经沙场的叔辈,尤其是虎狼一般的朱棣,于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叔侄之争靖难之役爆发了 。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逝去,因太子朱标早死,以皇太孙朱允汶继帝位,是为惠帝,年号建文 。建文帝继位后,对朱元璋采取的极端皇权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交大臣以实权,他本人亦虚心纳谏,使朝政出现了一些民主气氛 。
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死时,他已21岁了 。继位后改“洪武”为“建文”,史称“建文帝” 。一个“洪武”,一个“建文”,可见建文帝的改革主要是去掉朱元璋的苛政,建立文官政权,推行宽松和谐的政策 。当时,朝廷一片清明 。这和朱元璋的初衷确实有差距 。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在此期间,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为他看出朱棣有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询的时候,大臣刘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么将皇二、三子立于何地?特别还有的大臣引经据典说,当年刘邦认为戚夫人所生的如意“类我”,准备废掉惠帝,结果导致如意被杀身亡 。朱元璋也考虑,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 。因此朱元璋只得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朱标长子早逝)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 。从年号上不难看出,一个建文,一个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愿立皇太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过于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严重,恐怕日后会吃大亏 。
建文帝即位之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他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儒等文人,对先朝的政治实行改革,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改革取得表面的成功,但是,任何一个帝王都要作的一件事“削藩” 。当时的藩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权,他们在自己的藩地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准备造反 。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当时朱元璋的前三个儿子都已经亡故,朱棣成为了皇子中的最长者,而且随着朱棣在对蒙古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他已经成为了皇权最大的威胁 。

某种意义上说建文帝的削藩就是针对燕王一人的 。但建文帝的软弱害了他,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这是他的第一个错误 。他并没有先削燕王,而是从其他亲王下手,这样即引起了亲王们的岌岌自危,还打草惊蛇,使得燕王加紧做出准备 。在建文帝决定对朱棣下手的时候,为时以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难的大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