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诗词 关于蝈蝈的诗词有哪些( 四 )


“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动”“知”连气,一气呵成 。诗歌以落叶“送”寒,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 。“动”为诗“骨”,“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
暗用典故,明了心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 。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 。
“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巧用修辞,情意绵长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
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 。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 。
“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促织 (唐代杜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夜书所见(南宋诗人叶绍翁)
形容蝈蝈的诗句清代吴江词人郭廪的《琐寒窗·咏蝈蝈》
络纬啼残,凉秋已到,豆棚瓜架 。声声慢诉,似诉夜来寒乍 。挂筠笼晚风一丝,水天儿女同闲话 。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昨天,你还梄息在山中
那熟稔的灌木丛
有你的同类和不知名的小虫
此彼彼起的歌喉.
你用歌唱求偶
薄薄的琴键
蝉翼般颤抖
一不小心的高八度
却落入了囚笼
梦寐以求的丛林之恋
竟缘吟唱失手
同是青草的气息
怎听不见了
同伴们的喁喁唏嚅?
你再也走不出那纤细的草棂
回不到了熟稔的丛林
不知你将为谁吟咏
凄冷的唳风秋雨
伴你一起凋零
描述蝈蝈的诗句《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
《夜书所见》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
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
蝈蝈是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一些大型鸣虫的通称,个子较大,外形和蝗虫相像,身体草绿色,触角细长 。雄虫的前翅互相摩擦,能发出“括括括”的声音,清脆响亮 。
喜欢吃瓜果、豆类等,人们用小竹笼饲养观赏 。作为欣赏娱乐昆虫在中国已有悠久历史,如在古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就有几百年编笼捕蝈蝈的历史 。
商周时期人们把蝈蝈和蝗虫统称为 "螽斯 ",宋朝人将蝈蝈与纺织娘混为一谈,明朝才有了 "聒聒 "的称呼,"聒聒 "和 "蝈蝈 "都是以声名之,实际上 "聒聒 "和 "蝈蝈 "是一个等同的名称 。
中国人历来视蝈蝈为宠物,宋代人开始畜热养蝈蝈,明代从宫廷到民间养蝈蝈已经较为普遍 。
明太监若愚在《宫中记说到皇宫内有两道门以蝈蝈的名字命名,一曰 " 百代" ,一曰 " 千婴" ,这当然是延续了远古时代对蝈蝈的生殖能力的崇拜 。到清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蝈蝈潮 。
蝈蝈诗词 关于蝈蝈的诗词有哪些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