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个同学是一家诗词 五十六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二 )


16.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 。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
17.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用长数丈的青布包头 。女子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 。男女外出时都披“擦尔瓦”,形如斗篷,下缀长穗 。彝族的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
18.土家族:妇女爱穿左襟大袖短衣,滚花边,下着八幅长裙或镶边筒裤,头挽发髻,喜欢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 。男子穿对襟衣,多扣子 。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
19.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 。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绣花围腰,也有穿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腊染百褶长裙的 。在节日里,妇女还戴各种银质首饰,腊染是布依族珍贵的手工艺品 。
20.侗族:鼓楼是侗族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宝塔,是村民聚会、休息和娱乐的地方 。各村寨都有鼓楼,有的高达13层,颇为壮观 。逢年过节,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楼前的广场上,尽情歌舞 。21.白族服饰以蓝、白、黑色为主,男女都包头 。他们喜欢吃酸、冷、辣味食物,还爱喝烤茶 。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区寺院遍布,曾有“妙香古国”称 。
22.哈尼族人大多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以“龙树”为保护神 。几段打了结的绳子作为账本,被哈尼人珍藏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 。1957年,哈尼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
23.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区 。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
24.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制成,样式各地不一 。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裤 。妇女穿短上衣、围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纹绣,并佩戴用贝壳、兽骨磨成的装饰品 。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绘画 。
25.纳西族丧礼一般为土葬.传统节日中,比较盛大的有二月八日的三朵节和火把节 。
26.水族服饰最有代表性的是女性的服饰 。上衣为紧身窄长袖右开襟,襟沿镶绣有花边,与汉族的“姊妹装”颇相似,但袖长而窄 。身短而紧是与汉族“姊妹装”的微小区别 。
27.瑶族青年男女婚前交往比较自由,交往的方式主要通过对歌活动来进行 。对歌一般出现在节日和婚娶等活动中,农闲季节青年男女串寨或走亲戚也要进行对歌活动 。
28.拉祜族的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至十七的“葫芦节”,拉祜族人还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过驱虫护粮的“火把节”、农历八月间谷物成熟时过“尝新节” 。
29.僳僳族人世代遵奉的一些社会道德风尚,在这里,曾为道家老子所极力推崇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社会情形,却是早已深深融入僳僳人血脉的一种行为准则 。刀杆节”的活动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下火海”,二是“上刀山” 。
30.怒族:村寨多分布在怒江两岸的山腰台地上,房屋样式有木楞房、千脚落地屋等,片石屋顶房是用地区特殊石材资源建盖的特色住屋 。怒族的饮食相对简单,但也不乏自酿酒、“侠辣”、石板粑粑、漆油茶等风味独特的民族特色食品 。
31. 布朗族喜食竹筒饭以及各种副食、蔬菜、肉类 。食垛生,食通过独有方法制成的各种南咪、酸茶 。还食用山野里的各种虫类 。
32.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 。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 。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 。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 。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 。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
33.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 。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 。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 。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 。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 。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 。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
34. 普米族有成人礼的习俗,男女长到13岁时要分别举行“穿裤子礼”和“穿裙子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