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诗词文化综述 《中华好诗词》的播出现状怎么样( 三 )


(二)春节文化研究的状况
这个时段春节文化研究基本上延续八十年代的研究路术,将春节置于节日总体研究或文化史研究的背景下作为节日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展开的 。提到方法论,不得不提1998年简涛用德文写成《立春风俗考》[11],他运用法国结构主义与英国功能主义理论方法对立春礼俗进行探究,他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优秀范例,而且在方法论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这个时代对春节文化的研究,除了对春节习俗事象的资料展示外,关于春节起源的研究上三种较流行的代表性观点已经形成 。
1.腊(蜡)祭说
“腊祭”据说原是神农氏时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事之”的年终祭祀习俗,主要内容是感谢百神上一年的赐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伴随着人们为祈求驱疫禳灾而举行的祭祀活动 。范玉梅在《中国的民间节日》中说“春节,大抵是从原始公社时代的‘腊祭’演变而来的 。腊祭期间,人们聚饮会替,歌舞戏耍,尽情欢愉 。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众多的春节习俗 。”[12]王景琳、徐陶《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春节”条:“关于春节的由来,或说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腊即歳终祭众神之名,因而春节乃是由一年农事毕后为报答深的恩赐而来 。”[13]段宝林《中国古代的狂欢节——春节、蜡祭与傩》也认可上述源于上古蜡祭的观点 。[14]
2.巫术仪式说
王娟1995年在中国文化讲座丛书发表了《中国的春节》,笔者从春节仪式活动内容角度来探,认为“春节应该源于古代的巫术仪式,是古代人原始信仰之一——巫术的具体表现 。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和表演等来驱赶或避开邪恶,并得到平安和幸福 。随着社会的发展,春节逐渐失去了其巫术的内涵而演变成一种庆祝活动 。”[15]
3.鬼节说
徐华龙1997年在《春节源于鬼节考》[16]一文中说“古时候人们由于科学知识的贫乏和生产力的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常为冬天的寒潮所侵扰,又为粮食的匮乏所提心吊胆,早春更是青黄不接、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老人和儿童首先会因饥饿、寒冷及其他各种恶劣的原因而相继死去 。看到这种情景,人们会恐惧,会以为是鬼神的作祟 。”
相对于八十年代的研究而言,九十年代的研究队伍迅速壮大、研究领域得到扩展,研究方法也相对多样化 。绝大部分论文都是在理论上对节日的起源、分类、特征、内涵、功能、变迁及其原因探析等方面,论文成果尤为显著,理论研究相当成熟 。但是也造成了一些偏颇,节日文化理论研究充分,对各民族单一节日研究仍然不多,而且多数仅仅流于一般的简要的介绍,挖掘力度不够;其次,可以说,这一阶段对于春节研究仍尚未得到充分地开展,真正专门研究春节的不多,除个别专题研究外,多数还是仅限于八十年代资料汇编状态,或者只是随感式的记述 。
三、21世纪以来的节日及春节文化研究
21世纪前十年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 。一些学者以前人研究为基础,将节日文化理论深入到底,另一类学者则另辟新径,着力于个案和专题研究 。百节之首的春节,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快速进入了学界研究的视野,成为一门显学 。
(一)宏观的一般理论研究
杨琳2000年出版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17]一书,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理论研究成果的卓越代表,它“为二十一世纪节日文化研究提供了集大成的研究成果 。”
赵东玉论著《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研究》[18]也是比较突出的成果之一 。他以独特的文化史和民俗文化视角相结合,围绕“阐发传统节庆文化的类型和特征”“厘定传统节庆文化的要素和影响因素”“分析传统节庆中的男女角色”“探讨传统节庆文化的时代意义”等四个方面展开论题,全书分中华传统节庆文化概论、文化要素论、文化影响因素论等七章,提出了许多新颖扎实的理论观点 。
刘魁立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的灵魂》[19]一文,指出节日的核心是节日本身所具有的、自传统以来就已经形成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才是节日的灵魂所在,该篇论文对于把握春节习俗的内在本质提供了理论支持 。
(二)非物质文化保护语境下的春节文化研究
1.理论上的研究内容多涉及春节起源、文化内涵(文化意义)、社会意义(社会功能)、变迁等方面 。
对春节起源问题的探讨,基本上被九十年代形成的上述三种说法占据 。需要补充的是,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一书中对上述三种说法分别进行了分析论证,认为,由于文献不足,很难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 。但是他根据前人的研究和现有文献,做出了推断,“我国早在夏代之前已有‘年’的时间概念是不成问题的,有年自然就有过年的习俗,所以春节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古老的节日 。”[20]陈连山基本赞同杨琳的观点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