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诗词文化综述 《中华好诗词》的播出现状怎么样( 四 )


而关于春节民俗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春节内涵和原始意义的研究上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阐释出不同的内涵与意义 。
陈连山2004年发表《春节民俗的社会功能、文化意义与当前文化政策》一文,文中对春节习俗的社会功能和文化象征意义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春节作为最普遍的超越政治、超越阶级、甚至超越国界的民俗节日,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全民族的认同感 。而且,春节是一笔现成的文化则一富,利用它可以更加顺利地进入大众生活,有利于建设新的全民族各阶层共同享有的节日文化 。[22]
吴正彪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独特视角解读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2005年他在《春节习俗的文化人类学解析》中,提出自己看法“春节习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行为,不如说更是一种文化需要 。”因此,“春节作为一种文化,对中华民族而言就有独特性和充分的价值 。”[23]
萧放的《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现代语境下的春节习俗意义》 “以春节为例,分析现代语境下的春节的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价值 。”认为“春节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已经内化民族的心结,我们享受春节,就是集中体验、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 。这种以节日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 。我们应积极开掘春节的文化资源价值,对这一特殊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保持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24]除了上述学者以外,李俊群在其文《论春节的传统意义》中提出“传统春节的核心意义正在于它是维系传统宗法血缘共同体和熟人社会得以和谐运转的一种节日仪式,它为具有强烈的宗法观念和情感的人们提供了一种亲情交流的契机和纽带 。”[25]刘守华《春节的文化精神》[26]中则用《周易》的一句哲言来概括春节的文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朱华颖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过年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身份” 。[27]还有,黄涛等学者也对春节的文化内涵、社会功能进行过研究 。
有些学者还对春节的变迁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巫肇胜在《文化社会学视野下中国春节习俗与文化变迁》[28]一文中首先解析了春节习俗的起源、主要特征,探讨了春节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还对春节衰变的具体原因进行了考察,总结出:经济发展是文化变迁的根本动力,城市文化的传播影响传统文化的变革,全球化及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传统文化的变革,传统文化自身特点影响 。而覃祥菊《春节习俗的城市变迁及其文化内涵》[29]从政府行为的引导、新型习俗产生、拜年方式多样化、旅游等城市新潮过节方式涌现等因素探索春节习俗在城市的变迁原因 。李松洁[30]则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以20世纪30年代以来黑龙江地区为个案研究了春节习俗变迁 。
2.回顾二十一世纪以来,节日民俗研究的整体面貌,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不只是理论探索上的收获所得,更突出的乃是这近十年间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开创性意义、以单一节日研究为对象的研究成果 。
21世纪以来,节日民俗文化研究从一个量的积累达到了一个质的突破,相对于20世纪的研究而言,这个时期理论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个案专题研究等新的研究领域正在拓展,局面一片大好 。在非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学者们逐渐转换了研究视角,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对节日民俗,特别是单一传统节日进行重新认识、重新研究,成果卓著,这在学术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形成了二十一世纪头十年节日民俗研究的研究趋向 。春节文化研究在这个驱动力作用下蓬勃发展 。
注 释:
[1]罗启荣,欧仁煊.中国年节[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1986年再版时,更名为《中国传统节日》 。
[2]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1987.
[3]高丙中.文化自觉与民族国家的时间管理——中国节假日制度的现代问题及其解决之道[A]. 中国民俗学会、北京民俗博物馆.节日文化论文集[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3.
[4]陈久金,卢莲蓉.中国节庆及其起源[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
[5]范勇,张建世.中国年节文化[M]. 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
[6][7]宋兆麟,李露露.中国古代节日文化[M].文物出版社,1991:10,11-13.
[8]杨景震.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形成及其特征[J].中华文化论坛,1998(3).
[9]朱宜初.民族节日的基本特征[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8(3).
[10]金毅.浅析民族节日文化的社会功能[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