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诗词文化综述 《中华好诗词》的播出现状怎么样( 五 )


[11]简涛.立春风俗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12]范玉梅.中国的民间节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3]王景琳,徐陶.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
[14]段宝林.中国古代的狂欢节——春节、蜡祭与傩[J].中国文化研究,1996(2).
[15]王娟.中国的春节[A].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讲座丛书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68.
[16]徐华龙.春节源于鬼节考[J].浙江学刊,1997(3).
[17][20]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18]赵东玉.中国传统节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9]刘魁立.文化内涵——传统节日的灵魂[J].民间文化论坛,2005(3).
[21]陈连山.春节风俗的历史渊源、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A]节日文化论文集[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23.
[22]陈连山.春节民俗的社会功能、文化意义与当前文化政策[J].民俗文化论坛,2004(5).
[23]吴正彪.春节习俗的文化人类学解析[N].中国民族报.2005-3-4(6).
[24]萧放.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现代语境下的春节习俗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25]李俊群.论春节的传统意义[J].广西民族研究,2007(1).
[26]刘守华.春节的文化精神[J].文明,2007(2).
[27]朱华颖.港客谈春节:过年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身份[N].新华每日电讯,2008-2-13(4).
[28]巫肇胜.文化社会学视野下中国春节习俗与文化变迁[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8).
[29]覃祥菊.春节习俗的城市变迁及其文化内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6).
[30]李松洁.春节习俗变迁的社会学解释——以20世纪30年代以来黑龙江地区为例[J].中国民族,2008(2).
关于古诗词的书有啊 唐诗 宋词 这些都可以在书店买到的
从百度百科上输入诗词 就可有有很多了http://baike.baidu.com/view/506479.htm
谁知道些关于茶文化的参考文献比较详细的那种如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茶鉴赏手册.pdf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229024.html?from=isnom
中国茶文化丛书
http://ishare.iask.sina.com.cn/search.php?key=%D6%D0%B9%FA%B2%E8%CE%C4%BB%AF%B4%D4%CA%E9&from=file&format=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1、“诗界革命”的演变
梁启超从“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的构想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让步;
黄遵宪局限在传统诗歌范围内,其调整与改良止步于对宋诗派的摹仿 。
2、胡适对新诗的理论倡导针对梁启超的后退之处 。
○1“作诗如作文”
受黄遵宪的启发,比宋诗对唐诗的变革更进一步 。
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散文化”:打破诗的格律,以白话写诗 。对传统有组织的反叛 。
○2“诗的经验主义”
“有我”与“有人”的“言之有物” 。
强调主体的性情与见解,与平民的沟通交流 。“平民化”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 。
3、“《学衡》派”:反对诗体的解放
“新材料与旧格律”结合的理想 。对“诗界革命”的呼应 。于早期象征派获得某种回应 。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1、新诗阵营的发展
①阵地:《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
②作者: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
③刊物:《诗》月刊第一个新诗刊物,1922“中国新诗社”,叶绍钧、刘延陵、朱 。
2、胡适《尝试集》
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摸索、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
《一颗星儿》《“威权”》《一颗遭劫的星》具备现汉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 。
3、早期白话诗特征
○1作品
沈尹默《三弦》《月夜》
俞平伯《冬夜》旧文学的意象和新思潮的哲理,旧格律的影响与欧化的文法 。
周作人《小河》打破旧镣铐的“欧化”诗风 。
朱自清《毁灭》追求“平常”的倾向 。
○2特征
白描手法和托物寄兴 。客观写实和主观意志 。散文化和平实风格 。
歌谣化努力 。1920 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 。周作人、刘半农、沈尹默 。
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 。
1、创造社诗人的理论和创作
○1成仿吾《诗的防御战》抨击早期白话诗的理性色彩,强调诗的抒情本质 。
○2郭沫若《论诗三札》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3《女神》对新诗发展的贡献“诗体解放”的极致,“五四”精神的充分体现;诗的抒情本质和个性化的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重视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