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亭的古诗词 关于长亭的诗句( 二 )


关于"长亭"的古诗有什么?最好富有详细的鉴赏与背景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虽然李叔同词曲兼擅 , 但传记作者陈星先生却考证出此曲并非词人的自度曲 , 而是借用了一首美国通俗歌曲的曲调 , 歌词也参考了一首日本歌曲——也有论者以为词意浓缩了《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 。然而两首歌曲在美国和日本可能早已湮灭于历史的大海 , 但这首借鸡生蛋的歌曲却在中国获得了长久以至永远的生命 。“长亭外 , 古道边 ,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 夕阳山外山 。”如此凄迷阴柔、词浅意深但哀而不伤的词句 , 配以相当中国化的舒缓旋律 , 就很难不成为中国的名曲——尤其是在新旧交替、道术灭裂的二十世纪 。这首歌已经成了新的“阳关三叠” , “四千余年古国古”的二十世纪中国人 , 已经用这首歌“送别”了太多的东西 。”
《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离愁别恨 , 反映“悲欢聚散一杯酒 , 南北东西万里程”的送别主题 , 情节并不复杂 。整折戏崔莺莺主唱 , 由三个场面构成:长亭路上、筵席之中、分手之时 。随着戏剧场面的转换 , 作者刻意安排了三幅风景画面 , 让一个个描绘秋景的组合意象融人了戏曲空间 。读者欣赏优美的唱词 , 如同陪同剧中人在如画的风景中行进 , 进入了一种诗化的境界 。下面的设计 , 淡化戏剧情节 , 突出对人物心理的把握、曲词意境的感悟和戏曲语言的欣赏 。
《雨霖铃》(柳永)鉴评
寒蝉凄切 , 对长亭晚 , 咒语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 留恋处 ,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 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 , 千里烟波 ,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 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 ,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 更与何人说!
柳永是宋词婉约派的杰出代表 , 后人评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 , 可见作品流传之广 。而他的名篇《雨霖玲·寒蝉凄切》更被誉为写别情的典范之作 , 千百年来 , 深受读者的喜爱 。
宋无名氏《题壁》诗云:“白塔桥边卖地经 , 长亭短驿最分明 。如何只说临安路 , 不较中原有几程!”讽刺南宋某些人苟且偷安 , 不思收复中原 , “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冷酷现实 。
“日暮长亭正愁绝 , 哀笳一曲戍烟中” , 以情景交融之笔结束全诗 。夕阳西沉 , 长亭遥对 , 哀笳一曲 , 戍烟四起 , 在这般战乱凄凉的环境中 , 一位“惊时感事俱无奈”(见其《重阳日荆州作》)的诗人 , 独自忧愁、感伤 。
古代描写长亭的古诗元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夫人、长老上 , 云)今日送张生赴京 , 十里长亭 , 安排下筳席;我和长老先行 , 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 , 早是离人伤感 , 况值那暮秋天气 , 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 , 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 , 黄花地 , 西风紧 ,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 , 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 ,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 , 车儿快快的随 , 却告了相思回避 , 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 , 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 , 减了玉肌:此恨谁知道?
汉卓文君《寄司马相如书》:一别之后 , 两地悬念 , 只说是三四月 , 又谁知五六年 , 七弦琴无心弹 , 八行书无可传 , 九连环从中折断 ,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 百思想 , 千系念 , 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尽 , 百无聊赖十倚栏 , 重九登高望孤雁 , 八月中秋人不圆 ,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 ,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 五月石榴如火 , 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 四月枇杷未黄 , 我欲对镜心意乱 , 急匆匆 , 三月桃花随水转 , 飘零零 , 二月风筝线儿断 , 噫!郎啊郎 , 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 , 我为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