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的悲哀,拼命复兴满族文化,族人却连满文都不会

中国之所以能历经几千年长盛不衰,是因为中华文化有着极为强大的包容性,华夏民族也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这一点,被汉化的满清有着很深刻的认识 。
满族入关前是一个以渔猎为主,兼事农耕的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崇尚骑射,文化相对落后 。入关后,通过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长期交往,特别是与汉族人民的频繁往来,以及生活环境和地理条件的变化,以草原民族为基本特征的满族人民逐渐放弃了某些原有的民族习性,开始了向文明程度较高的汉族进行“汉化”的过程 。
【道光皇帝的悲哀,拼命复兴满族文化,族人却连满文都不会】
道光不懂得历史的演进过程,但却知道,到了他这个时代,八旗子弟们游手好闲,吃喝玩乐,骄奢浮逸,八旗制度也早已名存实亡 。不识时务的道光帝却仍然幻想着两百年前的满族雄风,希望借满语骑射来维持满族的民族凝聚力量和昔日赫赫武功 。
清入关统一全国后 。建立了一套八旗驻防制度,即将人数有限的八旗军队,分别派驻各军事要地,实行政治和军事控制政策 。长期以来,这些驻防人员早已和当地为数众多的汉人打成一片,特殊的生活习惯大都不复存在 。

道光七年(1827年)时,道光帝收到广州将军递上的一道奏折,这份奏折讲的是满营官吏甄别的事,按照清廷规定,本应用满族文字(清文)书写上奏,但庆保不知是忽视了这条,还是一时找不到会写满文的人,总之是用汉字书写的 。道光帝览奏,大为不满,批示道:广州驻队官兵,总数不下五千余人,难道没有一个会写满文的人吗?庆保等将按例应用满文书写的折子,竟用汉字书写,实在可恨!他命将广东方面的庆保、巴杭阿、花沙布等传旨申饬,各省将军、副统等应将所属满洲官兵教以满语、骑射,不得染上汉人习气,将满洲旧业废弛 。
满族八旗子弟的文化水准,从整体上说,比汉族要低,通过正常的科举渠道进入官场,难度颇大 。为保证八旗子弟能有更多的机会登进入仕 。清政府在科举考试定立科目之外,又增加了翻译科目,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子弟提供了录取的方便之门 。尽管如此,仍然于事无补,认真学习满语的人仍为数寥寥 。

乾隆年间时举行翻译乡试,其时满八旗参加考试者约有五、六百人,蒙八旗参加考试者也有五、六十人 。但是,到了道光八年,情况大不如前,在九月举行的一次翻译乡试中,应考满语翻译者仅一百三十余人,应考蒙占翻译者仅有二十余人 。不仅应考人数与乾隆年间相比,相差悬殊,考生质量也大大下降 。道光八年(1828年)被录的考生,按说应是满文优秀者,其实不然 。已被初试取中的翻译举子八名,在复试中,文理欠通、错误严重的就有四名,只能令其落榜,仅取四名 。至于其他初试未中者,满语水平更是不难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