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诗词 有关描写肇庆优美风景的诗句或对联( 五 )


【肇庆诗词 有关描写肇庆优美风景的诗句或对联】

叶帅诗的第三个优点,是构思巧妙,连接奇特 。
一般来说,一首绝句的四句便分别为"起、承、转、合"四个内容 。其中,"起、承"两句合为一层意思,为绝句的第一部分;"转、合"两句构成另一层意思,为绝句的第二部分 。第二句与第三句之间,既是诗的韵脚所在,这是形式上的停顿处;又是两层意思之间的过渡,这是内容上的停顿处 。处理好前后两部分的过渡,使之紧密结合,密切衔接,是写作上的一个要点 。叶帅的这首绝句,在构思上十分巧妙 。本来,第二句"更移阳朔七堆山"的"山"字是诗的韵脚,也是绝句在形式上的停顿之处;然而,从这首诗的内容上来看,第二句"更移阳朔七堆山"说完后,诗的内在思路并没有停顿下来,而是紧接着的引第三句"堤边添上丝丝柳" 。这三句说完之后,诗的第一层意思才告结束,才开始诗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全诗的收束句--"画幅长留天地间" 。叶帅的这种巧妙构思,在断处粘连,在连处隔断,使这首绝句的内容更加集中凝练,诗意缠绵紧凑 。似金沙水之连绵不断,如钱塘潮之波涛汹涌,因而起到了出人意表,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
叶帅诗的第四个优点,是锻句炼字,推敲严谨 。
五言、七言绝句篇幅有限,字数也有限,这就要求诗作者的语言要尽量的简明,有力,恰当,要力争一个字能顶两个字用,一句话能顶两句话使 。譬如,杜工部诗"身轻一鸟过"中的"过"字;王荆公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都是古人锻句炼字的好例子 。至于西西河中的神仙驴为了"推敲"二字,走火入魔,冲撞了雪太傅的卤仪,更是千古流传的佳话也 。,
叶帅的这首七绝,在锻句炼字上极见功力 。"借得西湖水一圜"句中的"圜"字,"更移阳朔七堆山"句中的"堆"字,皆极其恰当,换一下其他字来试试,呵呵——再也找不出更合适的字了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的第三句"堤边添上丝丝柳"句中的"丝丝"二字,简直把星湖堤上的柳条写活了,令人不禁拍案叫绝:有了此"丝丝"二字,堤上的柳丝似乎正在眼前随风轻摆也 。
叶帅诗的第五个优点,是严格符合平仄规律,真正是一首近体绝句 。
叶帅这首诗在声调平仄方面中规中矩,完全符合七言绝句的要求,显示出叶帅深厚的国学功底 。此诗的平仄情况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
说起声调平仄,今人有一种倾向,即全不以声调为虑,管他什么平平仄仄,只管我行我素好了 。其实,古人研究探讨声调,讲求平仄和谐,是非常有道理的 。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平仄四声理论的是南朝齐梁时期的沈约 。与沈约同时的萧衍曾经向别人询问:"何为四声?"对曰:"四声者,\'天子圣哲\'是也 。" 梁武帝萧衍居然不懂,也就不以为然了 。沈约穷一生之精力,归纳总结出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撰写出专著《四声谱》,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实为唐代近体格律诗之滥觞也 。
在"平上去入"四声之中,又能分成平声和仄声两大类 。平声为"平",上、去、入三声为"仄" 。"平声"和谐、宁静、安逸、平稳;"仄声"急迫、短促、喧嚣、骚动 。把平声与仄声恰当地结合起来,就能产生出有张有弛,有动有静,起伏连绵,昂扬顿挫的音乐美来 。做为格律诗的绝句与律诗,必须在平仄声调方面中规中矩 。如果平声仄声处理的不恰当,背离了声调协调的规律,就会拗口拗舌,难以朗诵,这样的句式,被称为"拗句" 。这样的诗就不能被称为近体诗了 。讲究平仄声调,是近体诗的第一要求 。
我们再看看眼前的例子,郭老《宿天柱阁》的第一句是"七星落地上",这五个字的声调为"平平仄仄仄" 。这句诗最后的三个字,一连用了三个"仄声",这种连用三个仄声结尾的句子,是一种典型的"拗句" 。拗句是近体诗的大忌,诗中有了拗句,则无法称其为律诗也 。当然,也有人故意在诗中使用拗句,以示崇尚古朴,那是另一个话题 。仔细品味郭老《宿天柱阁》诗的首句,就好像一面裂了几条口子的破铜锣放在耳边,然后,一根粗木棍在锣面上狠狠地敲击了三下,破锣发出嘶哑,刺耳,沉闷的三响 。呵呵--郭老是"秀才遇见了兵"啊 。俺之所以判断郭老肚子里在骂"先人板板",根据就是"七星落地上"这句诗句尾的三个极其刺耳的仄声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