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灵隐寺诗词 关于灵隐寺的著名诗句( 四 )


灵隐寺的创建,颇具传奇色彩 。前章已经提到过,印度僧人慧理从中原云游入浙,登临灵隐山时,见山中一峰似曾相识,说:"此乃天竺灵鹫山一小峰,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 。"遂在飞来峰下卓锡建寺,连建五刹:灵鹫、灵隐、灵山、灵峰、灵顺 。除灵隐之外,其他四寺或废或更,均已不存 。寺院初创之际,佛法不盛,一切禅林规制,初具雏形 。僧不甚众,游客清淡,香火寂寥 。所以刘宋智一法师住持时,因寺院法务清淡,有足够的时间来啸聚群猴,自称猿父,与之玩耍竟日 。
到了南北朝时,佛界喜得福音,门阀士族竭力提倡佛教,信奉佛法,广建浮屠 。当时南齐的竟陵王萧子良与梁武帝萧衍等都大力推崇佛教 。梁武帝天监三年(504年),萧衍下诏"舍道归佛",将佛教奉为国教,随即大兴土木,建寺立塔 。一时间,佛刹林立,出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盛况 。杭州为南朝属地,自然就出现了不少佛寺 。古人云:上有所好,下必从之 。皇帝爱佛教,便会到处见到寺院,听到梵呗钟声 。当时,在杭州,就建有天真寺、净空寺、东林寺、建国寺、发心寺、孤山寺等,还有许多俗家居士,舍宅建寺,供奉香火 。灵隐寺也得到了梁武帝的青睐,赐田扩建,规模粗具,香火渐盛 。不过,这样的好时光不长,至北周武帝年间(561-578年),一度宣布废佛,并下令僧徒还俗,焚烧法器佛典,将寺庙充作公产 。尽管这次法难对北方寺院打击很大,南方寺院稍好,但也不能说没有丝毫影响 。有些胆小的僧人,风闻法难之声,便悄悄溜走,还俗的还俗,隐居的隐居,致使灵隐寺陷入冷落荒寂之中 。
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隋文帝不但恢复佛教,还派僧人慧诞法师来杭弘扬佛法 。在灵隐寺前飞来峰与莲花峰之间的栈道,建神尼舍利塔(后倾圮) 。到了唐代,灵隐寺宇已具相当规模 。唐朝茶圣陆羽的《灵隐寺记》载:"晋宋已降,贤能迭居,碑残简文之辞,榜蠹稚川之字 。榭亭岿然,袁松多寿,绣角画拱,霞晕于九霄;藻井丹楹,华垂于四照 。修廊重复,潜奔潜玉之泉;飞阁岩晓,下映垂珠之树 。风铎触钧天之乐,花鬘搜陆海之珍 。碧树花枝,舂荣冬茂;翠岚清籁,朝融夕凝 。"
陆羽,唐肃宗时人 。当时他为了撰写《茶经》,考察茶山,曾寓居过灵隐 。他还写过《二寺记》:"南天竺,北灵隐,有百尺弥勒阁、莲峰堂、白云庵、千佛殿、巢云亭、廷宾水阁、望海阁 。"可以说,陆羽的记载是非常可信的,当时,灵隐寺的规模已非常了得 。寺宇的规模一大,天下高僧云集 。唐长庆时(82l一824年),灵隐寺僧道峰专修"华严宗",他常在灵隐寺本山和杭州各寺之间讲经说法,信徒甚众 。据白居易《华严经社石记》载:唐长庆二年(822年),道峰在龙兴寺开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时,听众达数千人之多,盛况空前 。
华严宗也名"贤首宗",以其创始人唐僧法藏受赐"贤首"之号,故名 。该派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认为佛教由浅入深可分五个层次:小乘(即声闻小乘教)、始教(即大乘初阶)、终教(即大乘终阶)、顿教(顿超顿悟法门)、圆教(圆满无缺无碍之理沦) 。又以"六相"、"十玄"、"三观"作为基本思想 。阐发了《华严经》有关"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并以"圆融无碍"作为最高的认识境界 。该教融入儒、道思想,调和了佛教内部各派之间的矛盾 。当时的灵隐、天竺诸寺,皆奉华严宗,一时间,宗风甚炽 。
继北周武帝毁佛之后,唐会昌五年(845年),发生了佛教史上再一次大规模的"会昌法难"事件 。唐武宗力主排佛废佛并禁佛 。灵隐寺噩运难逃,寺毁僧散,钟寂烟灭 。其后,稍作恢复,然一时难成气候,仅延香火而已 。到了吴越王钱镠时,情况大有改观 。相传,钱氏寒微之时,初奉道教,后遇高僧法济,对他说"他日独霸吴越,当须护持佛法 。"并劝他:"好自爱,他日贵极,当以佛法为主 。"他对法济禅师十分尊重,"见必跪拜,檀施丰厚,异于常数" 。法济圆寂时,他亲自撰写赞词并亲执丧礼,追谥为"建初兴国大师" 。临终时,钱氏又告诫他的儿子:"吾昔自径山法济示吾霸业,自此发迹,建国立功,故吾常厚顾此山焉!他日汝等无废吾志 。”于是,钱氏三代五王始终奉行"信佛顺天"之旨,使得杭州城乡,遍布寺院 。寺与寺之间,梵音相闻,僧众云集 。据史书记载:“吴越国时,九厢四壁,诸县境内,一王所建,已盈八十八所,含十四州悉数数之,不胜举目矣 。”吴越寺庙"倍于九国",扩建创建的寺院有史可据的就有二百余所 。在杭州的历史上,吴越时期,吴越王"以有土有民为主,不忍兴兵杀戮",保境安民,休兵乐业 。清明向上的"吴越之治",使杭州成为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佛教文化的中心 。吴越时期的摩崖石刻,佛像塑造、佛经雕刻特别丰富,寺宇园林、佛塔经幢随处皆有 。学佛习禅之人日渐增多,佛门禅坛的诗词文章层出不穷,灵隐寺再一次佛光重现 。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吴越王钱弘仿曾扩建灵隐寺为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 。一时间僧众三千之多,常有异邦僧侣前来取经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他又从奉化请来高僧延寿主持灵隐寺,新建僧舍五百余间,建石幢二座 。东建百尺弥勒阁,西有祗园,共有殿宇房舍一千三百余间,廊庑曲折萦回,自山门左右连接方丈,称寺为"灵隐新寺" 。从宋初文学家罗处约的《重修灵隐寺碑记》可以看出,那时的灵隐寺建筑精美,环境清幽,内部装饰非常华丽,寺容极为庄严 。苏东坡《游灵隐寺》一诗中有"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之句,可以想见灵隐寺在那时的空前盛况 。唐人司空曙《灵隐寺》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