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灵隐寺诗词 关于灵隐寺的著名诗句( 六 )


明代初创之时,崇尚佛法,不久,就以整顿为名,对各寺庙采取种种限制的措施 。灵隐寺僧怕"法难"惨剧再一次降临,便主动把宋时朝廷所赐的杭、秀(今嘉兴)两州庙田一万三千亩交还朝廷,以免灭顶之灾 。灵隐寺僧的这种做法,深得明太祖赏识,所以他把其中的部分田地赐还给灵隐寺 。洪武三年,灵隐寺失火,损失较重 。洪武十七年(1384年),住持慧明重建了觉皇殿,改寺名为"灵隐禅寺" 。因一时资金不足,佛殿内的佛像直到永乐元年(1403年)才增塑完毕,由僧善才募施装修大佛诸天及诸供具 。觉皇殿总是多灾多难,至宣德五年(1430年),觉皇殿再次毁于火 。宣德七年(1432年),由住持昙缵建左右翼门和面壁轩,继由住持良阶重建觉皇殿 。据说,殿中有丈余长的拜石,刻有花卉鳞甲文,工巧如画,精美异常 。但整个殿宇,部分堂室已圮废糜朽,旧观实难重现 。
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寺僧弦理建直指堂,堂额为张即之所书 。这时,寺内已恢复建有弥勒阁、莲峰阁、千佛殿、延宾水阁、望海阁及白云庵、松源庵等,稍具旧时规模 。隆庆三年(1569年),灵隐寺全寺均毁于雷火,仅剩直指堂 。其时正值海寇纷扰,无暇顾及,寺僧德明等欲图复兴,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 。万历十年(1582年),才由吏部尚书张瀚、司寇陆光祖等迎如通法师做灵隐住持 。至即讲经,信施颇丰 。万历十一年(1583年)冬开始重修灵隐寺,历五年而成 。大殿仿唐而建,用平头柱四十八,石柱十六,改觉皇殿为"大雄宝殿" 。寺成后,如通禅师"开讲说法,士庶云集" 。万历十八年(1590年),如通又和僧祓秽重建理公塔,并在正殿塑五百罗汉涌壁 。在弥勒阁旧址建三藏殿,其后为直指堂、方丈室 。方丈室左为妙应阁,右为选佛斋,张瀚为之撰记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由司礼监孙隆进行修葺,并在三藏殿中置轮藏以奉藏经,计六百三十八函 。轮藏之左为药师灯藏,计四十九灯;轮藏之右为水陆像藏,共一百二十五轴 。到了崇祯十三年(1640年),灵隐寺又遭灾祸,全寺失慎于火,除大殿、直指堂等殿幸免于难外,其余悉付祝融之口 。其时,昭庆寺与上天竺也焚于火,似乎那段日子,祝融氏心情十分恶劣,大有"逢寺便吐火舌"的味道 。
灵隐寺到了明末清初,已成一"苔寮藓壁"的破败惨状 。那时,灵隐寺建立了"房制",共有二十四房 。"房制"就是把各院落分作私人产业,一切收支及招收僧徒等事,外人不得干预 。灵隐寺住持,由各公房推选,看上去俨然成了一个部落,世俗之味浓重,而道风自然就无从谈起了 。各房除了公事,其他的事都自顾自的,谁也无心修复寺院殿堂 。当时的住持是豁堂禅师,他自幼在灵隐寺出家,受戒后,遍参名师,得法于三峰法藏禅师,由各公房推举当了住持 。他把自己的方丈称作"破堂" 。面对满寺零落残败、风雨飘摇的凄凉景象,豁堂禅师自知难以使灵隐寺起死回生,便请在扬州弘法的深交具德和尚来重兴灵隐古刹 。
具德和尚法名弘礼,是三峰法藏法师的嫡嗣,天童密云法师的法孙,为临济宗三十二世,不管到哪儿开堂说法,均受到僧众信徒的欢迎 。《灵隐寺志》载:"道风广被十座道场,位下法从动以千计 。"清顺治六年(1649年),具德和尚仔细地核查了明末如通和尚修造灵隐寺旧籍,共花银八万两 。而到具德和尚时,工料价格倍增,没有百万银子下不来 。众僧竭力反对 。具德和尚力排众议,历尽千辛万苦,花了十八年,终于使灵隐寺面貌焕然一新 。灵隐寺大雄宝殿上梁之日,前来观看的人达十多万! 《灵隐寺志》载:"自建造以来未见若斯盛者也!"
具德和尚修复后的灵隐寺规模非常之大,共建成"七殿"、"十二堂"、"四阁"、"三楼"、"三轩"等 。
七 殿: 天王殿、大雄宝殿、轮藏殿、伽蓝殿、金光明殿、大悲殿、五百罗汉殿 。
十二堂: 祖堂、法堂、直指堂、大树堂、东禅堂、西禅堂、东戒堂、西戒堂、斋堂、客堂、择木堂、南鉴堂 。
四 阁: 华严阁、联灯阁、梵香阁、青莲阁 。
三 楼: 响水楼、看月楼、万竹楼 。
三 轩: 面壁轩、青猊轩、慧日轩 。
另外,还仿净慈寺建有"五百罗汉殿",也称"田字殿",共五十四间,建于西禅堂下 。《湖山便览》卷五记载:"法像小于净慈,而完好过之 。"除此以外,尚建有双桂室、香积厨、圃室,浴室、各寮房公所等 。同时,寺里寺外,广植树林,称为"玉树林" 。梵宫庄严华丽,时誉"东南之冠" 。具德和尚惨淡经营十八年,使得灵隐寺"法席一新,建置甚盛" 。《灵隐寺志》称:"虽曰重兴,实同开创 。"王益朋在《重修灵隐寺碑记》里盛赞灵隐寺:"钱塘三百六十寺,未有先此者也 。"后人评说灵隐寺历史,说"理公为祖,延寿为宗,具德中兴",可见这三人名望均很高 。具德和尚可以说是一个改革家,经过他的十八年努力,终于使灵隐寺的积弊尽除,禅风重振,时人皆称灵隐寺为"东南第一山" 。不过,灵隐寺有这一天,还得感谢豁堂禅师,如果当初没有他慧眼识高人,把具德和尚请到灵隐寺来重整禅院,恐怕"东南第一山"的美誉还没这么早就能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