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常州的诗词 苏轼对常州的诗词( 五 )


目的科技含量提高,平均投资额由五年前的150万美元增加到6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已占常州社会固定资产投入的38%,占工业技改投入的76%,利用外资领域拓展到基础设
施、农业和第三产业等,并发展了多种形式的间接利用外资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得到较
快发展,五年累计实现外经合同2亿美元,兴办境外企业80家,涉及37个国家和地区 。
开发区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6个省级开发区累计新批利用
外资17亿美元,正在成为常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其中位于常州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是全市对外开放的最大载体和窗口,道路骨架已贯通32平方公里,供水、供电
、供气、邮政等各项基础设施基本配套,日本小松、普利斯通、丸红,美国华生、赛德
,意大利雷迪斯,韩国现代,台湾光阳等100余家外商投资企业已进区落户,并建成了
集培育、孵化、中试于一体的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已有国内30多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
进驻中心 。
常州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 。常州市充分利用这一机遇,不断加大改革力度,积
极营造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体制环境,努力从体制机制上加快与国际
经济接轨 。以搞活搞好国有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全市有41家企业进
行了以公司制为重点的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共组建省市级企业集团160多家,其中省级企
业集团38家,江苏常柴集团被列为省级重点企业集团; 新建或改制股份有限公司16家(
其中4家公司挂牌上市),有限责任公司943家,一批企业进行了先售后改制试点和规范
破产 。通过改制融资,近两年筹集资金16.4亿余元,盘活资产存量21亿多元 。狠抓了再
就业工程,近两年共安置下岗待业职工3 万人,再就业率达6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
% 。全市建立了劳动力、人才、 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和会计、审计、法律等一批
中介机构,初步形成了基本保险、补充保险、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使
市场体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各个领域逐步占居主导地位 。围绕营造良好的投资
环境,常州致力于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使过去的五年成为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最
多、城乡投资环境改善最快的五年 。按照"以港兴市、连江通海、三区一线、再造常州"
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建成了沪宁高速公路常州段、外环路、常州民航机场、长江常州
港万吨级通用码头、常州火车站改扩建、京杭运河常州段整治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项目;开通了常州地区程控电话网、光缆通信和移动通信网,城乡电话机普及率22.3部
/百人;长江引水、污水处理、 供气和魏村水利枢纽等工程也都相继建成;旧城改造、
城乡、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容环境、交通秩序、社会治安、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已创建成为全国卫生城市 。早在1986年,常州就被国家确定为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 。
十年来,常州紧紧围绕"培养人、服务人、保护人、造福人"的宗旨,先后实施了三期社
会发展综合实验区规划,在教育、文化、卫生、民政、环境保护等领域先后完成了400
多个社会发展项目,建成了国际学校、刘国钧职教中心、聋哑学校、广电中心、图书馆
、精神病防治中心、红梅居民住宅小区等一批具有时代气息,体现科学、合理、适用原
则的社会综合服务设施和社会发展"民心工程"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又把实施社会发展
综合实验区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适时组织政府各部门认真研究制订了
《常州21世纪议程大纲》,并把它纳入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
远景目标,正式启动了可持续发展的16项专项行动计划,力争使常州成为走可持续发展
道路的先进地区 。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繁荣,常州人民生活的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特别是过
去的五年,是常州居民收入增长最快、消费结构变化最大的五年 。1997年,城镇居民家
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25元,农民人均收4410元,均比1992年增长 2.7倍 。同时,城乡
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农村提前五年实现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全市
平均期望寿命已达75.7岁 。对照国家统计局确定的小康水平12项指标,全市在1994年基
本达到小康,提前进入了向初步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新阶段 。常州市正在加快实施科教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