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兵伐谋的意思|为什么说“上兵伐谋,其下攻城”?

上兵伐谋的意思(为什么说“上兵伐谋,其下攻城”?)
《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认为攻打敌人的城池和堡垒乃是用兵的下下策,因为这种打法经常会得不偿失,为了攻下一座城池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造器械,耗费许多粮草和时间 。最终以很百思特网大的伤亡为代价来换取一座破败的城市,只能算是惨胜;而如果攻城不克,危害就会更大,不仅杀伤士卒,而且在撤退的时候还有可能被敌人追击,以至于遭遇大溃败 。
历史上孙权讨合肥、诸葛亮攻陈仓、隋炀帝征辽东,犯的都是攻打坚城的错误 。在南北朝时期,还有一场更为经典的攻城之战,北朝出动数十万兵马,居然攻不下一座仅有三千人驻守的南方小城,最终被赶来的援军击溃,成为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这就是“钟离之战”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说:“钟离之胜,功侔淝水 。”认为这场战争比淝水之战还重要,但熟悉这场战争的人似乎并不多 。
上兵伐谋的意思|为什么说“上兵伐谋,其下攻城”?

南北朝中期发生了一场规模最大的南北之战
北魏夺取义阳,南梁攻占合肥公元502年,萧衍攻克建康,诛杀南齐皇帝萧宝卷,并大规模搜捕宗室 。皇弟萧宝夤趁着夜色穿墙而出,搭乘小船逃到江北,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才逃入北魏境内 。之后萧衍便篡齐称帝,建立起了梁国,是为梁武帝 。
为了报仇,萧宝夤向北魏请兵伐梁,他在阙下一连跪了数日,虽刮风下雨也不肯离去 。魏宣武帝大为感动,播给萧宝夤一万人,令其屯兵东城,约定秋凉之后再大举伐梁 。
八月,魏兵对南梁发动攻势 。东线的元澄率兵击破梁国的颍川、焦城各处,又生擒了徐州刺史,取得节节胜利;西线的元英则在白沙击破梁军,领兵趋向义阳 。战争一直持续到次年的四月,宣武帝担心淮水暴涨会使局势向熟悉水战的南军倾斜,便命东线的元澄收兵,只留西线的元英尽力攻打义阳 。
当时义阳城中仅有五千名守兵,粮草不够半年之用,由刺史蔡道恭把守 。魏军围攻了一百多天,城下堆尸不可胜数,正无计可施之时,蔡道恭却因重病而死了,由其从弟蔡灵恩接替守城 。因魏兵势大,前来救援的梁军在曹景宗的率领下徘徊不进;梁武帝只得再派马仙琕前去支援,然而一天之内南军三次惨败于北军 。到了八月时,蔡灵恩见求援无望,城中又无粮,只得向魏国投降 。在付出惨痛代价之后,北魏终于获得了这个城池 。
在敌国的步步紧逼下,梁武帝意识到了危险,他与群臣谋划如何进行反击 。505年,南梁任命皇弟萧宏为统帅,向北大举讨伐元魏 。魏帝闻讯,急令元英带领十万大军来拒 。萧宏所率领的主力部队器械精新,军容甚盛,在北魏人看来,南朝还从未出现过这么一支强大的军队,所以魏宣武帝不久之后又继续增兵十万给元英,令其抵御萧宏 。然而因萧宏本人懦弱,梁兵在进抵洛口后便徘徊不进 。
此时,东面的梁兵在韦睿的指挥下已经进攻至合肥 。魏将杨灵胤领兵五万来援,梁国的军士都感到害怕,想派人回去请求增兵 。韦睿却笑着说:“兵贵用奇,岂在众也 。”认为作战的关键在于懂得出其不意,而不是仅仅追求数量上的优势 。在韦睿的率领下,梁兵击溃了北魏的援军,接着又凿淝水以通舟舰,四面包围合肥 。城中人看到高大的船舰,都绝望地痛哭,不久梁兵便攻克城门,俘斩万余人,获牛马以万数,报了义阳沦陷之仇 。
上兵伐谋的意思|为什么说“上兵伐谋,其下攻城”?

《孙子》:“将不胜其忿,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
萧宏临阵惧敌,梁军主力不战而溃韦睿在击破合肥后,,进攻方向转到萧宏所率领的主力部队方面 。
梁国的前军当时已经攻克了梁城,眼看即将要深入敌国境内,萧宏反而害怕起来,他召集诸将,讨论是否应该回师 。吕僧珍赞成撤退,他说:“知难而退,不亦善乎?”在经过几十年的南北交兵之后,南朝对北朝形成了一种畏惧心理,不敢与之正面交战 。萧宏便说:“我亦以为然 。”
但是将领们却不同意,他们说这次出征的目的就是为了攻破城池、斩杀敌人,岂有不交兵就撤退的道理?所谓“有前死一尺,无却生一寸 。”将领们纷纷反对后撤,要求继续进兵与魏国决战 。萧宏不敢违背众议,但又不肯前进,在进退两难之际,元英便派人给梁军送来妇女的巾帼,羞辱说:“不畏萧娘与吕姥,但畏合肥有韦虎 。”然而就算如此,萧宏依然不敢应战,他下令“人马有前行者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