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粽子诗词 关于粽子的诗词,( 六 )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
三、相关谚语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 。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 。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 。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 。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栊 。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栊,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 。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北方)
蛤蟆蝌蚪躲端午 。(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宝山)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江浙)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江苏)
苏轼在琼州写过的诗句《移廉州由澄迈渡海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
宋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溶海色本澄清 。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
《澄迈通潮阁》二首
宋 苏轼
(一)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
(二)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
海南万里真吾乡
苏轼
九疑联绵属衡湘,
苍梧独在天一方 。
孤城吹角烟树里,
落月未落江苍茫 。
幽人抚枕坐叹息,
我行忽至舜所藏 。
江边父老能说子,
白发红颊如君长 。
天其以我为箕子,
要使此意留要荒 。
他年谁作地舆志,
海南万里真吾乡 。
咏景诗
和拟古
稍喜海南州,自古无战场 。
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 。
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 。
分流未入海,膏泽弥此方 。
芋魁偏可饱,无肉亦溪伤 。
东坡先生在儋州的传说故事
椰子冠
苏东坡来到儋州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随着对环境的逐步适应,与当地黎汉百姓来往的日趋密切,他那洒脱达观、入乡随俗的情怀便常显露出来 。有时,他载着乌角巾,在江边桥旁,送夕阳,迎素月;有时,他用桄榔叶编成帽子,罩在头上,悠然自得 。更有趣的是,他还拿椰子壳请别人加工成“椰子冠”呢 。
一天,苏东坡顶着“椰子冠”出门上市 。路人看见苏东坡这副模样,纷纷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询问东坡戴的是什么帽?是怎么制作的?苏东坡望着四周围观的人群,心想:不回答是难于解围了,于是抿嘴带笑,摇头晃脑,吟诗道:
天教日饮俗全丝,美酒生林不待仪 。
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 。
规模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 。
更著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 。
在场的人们听了,似懂非懂,频频点头 。
后来,随苏东坡居儋的小儿苏过模仿制作了一顶“椰子冠”,寄给当时谪居广东雷州的叔叔苏辙 。苏辙收到侄儿从海南寄来的这一特别礼物,格外高兴,立即写了一首《过侄寄椰冠》诗,表达自己“垂空旋取海棕子(椰子),束发装成老法师”的心境 。
后来,一些士大夫也仿效制作“桶高檐短”帽,美其名曰:“东坡帽” 。
椰子冠
规模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 。
更着短 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 。
粽子的来历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子就这样离开了楚国,实乃国家损失 。所以百姓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 。
而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 。
苏东坡粽子诗词 关于粽子的诗词,

扩展资料:
可通过三种方法辨别粽子的质量:
一看外观 。染色粽叶具有均匀的青绿色,表面色泽光鲜,看上去很诱人 。而原色粽叶颜色发黄发暗;
二是闻味 。染色粽叶包装的粽子煮熟后,粽子的清香味不足,其至反而会有淡淡的硫磺味道;
三辨煮水 。由于经过化学处理,返青粽叶的颜色相对稳定,加热后水的颜色变化不大,或呈轻微绿色,绿色明显者其化学原料含量高 。而原色粽叶加热后,水的颜色则会呈现淡黄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