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们仨》有感怎么写?( 八 )


的确,这不止是一本光写爱情、亲情的书,它反应了那个动荡的时局,与那时太多曾不可言说的苦难 。
我是个没见过世面的人,不懂得国家各方面的政治时局,我只看得到人生和感情的交融 。
我的理解仅仅只有“有人为己记挂便要满足,应当感到幸福,能同甘的大有人在,但共苦却寥寥无几 。人生是无法预料甚至总是在预料之外逝去的,也正因为如此才充满了引诱人气息,总能让人有无尽美好的想像或是接连不断的烦恼 。”
“没有人知道下一秒会世界有怎样的变动,世界总是在每时每刻都不断变动着的,只是有的人知道,有的人不知道 。因为有的人在改变,有的人在坚持,有的人没有发现周遭的变化 。这些都是不归我们管辖的,能守住真心才是对幸福最正确的追求,不管是自己的亦或是他人的 。”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 。杨绛和钱钟书的心心相印、心心相惜,看在眼里都是羡慕不来的 。知识分子间的爱情,有的不仅仅是情,更多的是爱 。我眼里的“情和爱”两个字是绝对不对等的,我对他有情和我爱他这是两种深度不一样的感情 。
再说钱瑗,却也真是一生坎坷,幼时就患了骨结核,不过她却也是幸运的,本会夺走生命的重病却病愈了 。
这在我看来更像是命运开了一个玩笑,恐吓一下他们,试探试探,毕竟懂得珍惜的人不多 。
虽然她后来还是因病去逝了,但她已经多赚了几十年了,其实也够了,按100岁来算,过半不止,人各有命,强求不了 。
他们一家三口一生跌宕,起伏不断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一马平川的,遇见的事千奇百怪,每个人的观点都不同,能遇见一个志同道合相吸相惜之人就别离开了 。
人到了一定岁数后,思想不再靠老师父母去决断后,会越来越难遇见懂得自己的人 。以前在老师和父母差不多的决断里,每个人想的好像都差不多,只需要分享一根冰棍,一包零食,好像都能瞬间聊得很投入,那时候的自己是最简单的,而成长需要我们面对不同的挫折变成真正的自己,我们会在成长里慢慢懂得什么是自己在乎的,什么是该丢掉的,什么是要去追寻的,什么是值得缅怀的 。
有一天室友几个坐着闲聊,其中有一个欣欣然说:“结婚别找那种家里父母离婚的,我妈就是这样说的,我觉得也是,父母离婚的家庭太复杂,搅不清楚,也不会分多少财产 。其他两个表示特别赞成,我当时没说话,只是在想,‘指不定以后离婚的就是你们了,不是主要看那个人吗?’我意识到自己和她们不是一类人,所以我并不发话 。”
后来我心疑是不是我自己活得太不切实际了?我是不是该现实些?继而又将她们的观点同闺蜜陈述了一遍,闺蜜很愤愤然地说:“你这想法就有问题好吧!这关键是看人的好吧!和你过日子的是他又不是他爹妈,你要实在觉得不现实,那我给你说句现实的,少了爹妈负担你不得偷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