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诗词的探究 如何应对江苏语文高考中的探究题

探究题型已经成为江苏省语文高考的必考题型 。什么是探究?《考试说明》中作了简洁明了的解释: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 。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等级 。探究包含哪些方面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发掘作品中的意蕴是江苏省近几年的考试重点 。作品的意蕴是指作品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蕴跟文章的主旨又是密切相关的 。面对“探究文本中的意蕴”或其变式题型,学生应该如何进行操作?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一、掌握散文或小说中的意象,深刻分析意象与文章主旨的关系意象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 。“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 。意象是被作者赋予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从广义的角度上讲,有时诗歌、小说、散文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叙述的社会生活情节,也都是意象 。阅读这些意象,就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2008年江苏省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是一篇小说《侯银匠》 。
高考诗歌比较阅读的十重境界教学目的:
1、关注学情,运用比较的探究方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 。
2、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学习答题思路,重点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
重点难点:
1、依据学情,促成学生的学习生成,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 。
2、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比较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从2003年的全国春季高考北京卷、上海卷,到2005年的北京卷、福建卷、湖南卷、天津卷、浙江卷、上海卷、辽宁卷,再到2006年重庆卷、湖北卷等,都有诗歌比较鉴赏题 。因此,诗歌比较鉴赏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
二、了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提问:诗歌比较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设置比较点,或者说,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
答: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具体有以下几个角度:
1、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2006年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和《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
2、诗与画的意境比较(2005年广东卷)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问题: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 。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
? 请说明你的理由 。
3、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2005福建卷 )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4、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2005湖南卷 )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和《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问题:两诗都着一“望”字 。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
5、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2005浙江卷 )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和《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问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6、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2005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汪元量
问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
7. 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题乌江亭》 王安石
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三、比较鉴赏示例(比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
(一)对形象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和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
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
[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