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问题》经典读后感有感( 二 )


不要被书名误导,这不是一张全景式的知识地图,内容主要涉及知识论,逻辑简明 。
如罗素在德版前言所说,在《哲学问题》中讨论知识时,他假定了主体的存在,并把亲知当成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 。现在,他认为主体也是一种逻辑构造,“我们必须放弃感觉与感觉材料的区分” 。如果再让他写这本书,他不会那么倾向于将某些伦理陈述视为先验的 。换言之,从1911年到1924年,他已经历一种转向 。
我最感兴趣的是倒数两章,“哲学知识的限度”和“哲学的价值” 。
前一章探讨了哲学作为一种知识批判时,要加以限制 。他区分了空泛的、绝对的怀疑论与笛卡尔的“方法论怀疑” 。“哲学批判并不在于毫无理由地决定拒绝某种东西,而在于按照实际情况来考虑任何表面上的知识 。……它将保留一切看起来仍然像是知识的东西 。”
后一章讨论了哲学的价值,一在于它的不确定性,揭示世间的多种可能性,“哲学消除了那些从未步入自由怀疑领域的人的不无傲慢的独断,并且通过以陌生的方式展示熟悉的事物来保持我们的好奇感 。”二在于它所沉思的对象的伟大性,这种沉思让人摆脱了狭隘的个人目标,从而超越欲望得失,获得平静自由的生活,“在哲学沉思中,我们从非我出发,经由非我的伟大,扩展了自我的界限;经由宇宙的无限,沉思它的心灵实现了对无限的某种分有 。”
最后,他总结:“我们研究哲学,不是为了对哲学问题给出任何明确的答案,因为一般说来无法知道它们是否为真,而是为了这些问题本身,因为这些问题扩展了我们对可能之物的认识,丰富了我们的理智想象力,并且减少了那种独断的自信,使心灵得以向思考开放;但最重要的是因为,通过哲学所沉思的宇宙的伟大,心灵也会变得伟大,并能与宇宙相结合,这种结合构成了最高的善 。”
虽然不完全认同,但关于可能性、想象力的思考还是有些凑泊的 。
《哲学问题》读后感(四):挂羊头卖羊肉串
不要被书名误导,这不是一张全景式的知识地图,内容主要涉及知识论,逻辑简明 。
如罗素在德版前言所说,在《哲学问题》中讨论知识时,他假定了主体的存在,并把亲知当成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 。现在,他认为主体也是一种逻辑构造,“我们必须放弃感觉与感觉材料的区分” 。如果再让他写这本书,他不会那么倾向于将某些伦理陈述视为先验的 。换言之,从1911年到1924年,他已经历一种转向 。
我最感兴趣的是倒数两章,“哲学知识的限度”和“哲学的价值” 。
前一章探讨了哲学作为一种知识批判时,要加以限制 。他区分了空泛的、绝对的怀疑论与笛卡尔的“方法论怀疑” 。“哲学批判并不在于毫无理由地决定拒绝某种东西,而在于按照实际情况来考虑任何表面上的知识 。……它将保留一切看起来仍然像是知识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