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诗词里的精彩散文 保护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作文( 七 )


课外阅读写人的文章或书籍,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片段罗曼罗兰《名人传》里描写贝多芬的片段: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 。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 。额角隆起,宽广无比 。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萨头上的乱蛇” 。
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他们微妙的差别 。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犷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灰蓝的 。
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光才张大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他们真正的思想 。
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 。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 。一张细腻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 。牙床结实的厉害,似乎可以磕破核桃 。
他的微笑是很美的,谈话之间有一副往往可爱而令人高兴的神气 。但另一方面,他的笑却是不愉快的,粗野的,难看的,并为时很短 。
他通常的表情是忧郁的,显示出一种“无可治疗的哀伤” 。
贝多芬在画上显得很年轻,似乎不到他的年纪,削瘦的,笔直的,高领使他的头颈僵直,一副睥睨一切和紧张的目光 。
狮子般的脸上,牙床紧咬,刻画着愤怒与苦恼的皱痕,但表现得最明显的性格是他的意志,早年拿破仑似的意志:“可惜我在战争里不像在音乐中那么内行!否则我将战败他!” 。
“寻找年味”主题摘抄 (名家散文4篇)1、《寻找年味》
转眼又到了年关,沉寂了整个冬季的村庄热闹了起来,每年这时,总听到人们这样的抱怨:“如今的年味好像越来越淡了” 。
年味究竟是什么呢?
是灯笼对联衬托起来的吉祥,还是烟花爆竹释放出来的快乐 。是净水泼街时,泥土泛起的清新,还是鞭炮鸣放后,硝烟散发的味道 。是酒香袭人烘托的氛围,还是烛光焰火装扮的风景 。是居家团圆的祥和,还是互道祝福的问候 。是老人脸上堆满的慈祥,还是孩子眼里洋溢的幸福 。好像都有,也不全是 。
小的时候,仿佛一进腊月门便有了年的感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
真的,过了腊八,年味便随着金灿灿的腊八粥的香气,和碧翠翠的腊八蒜的颜色一起来了 。每年这时最爱听村里老人,讲一些遗失了的年俗,比如,小年祭灶、除夕燎星、喝隔年酒、初一祭祖、正月里打莲花落、逛庙会、看大戏、元宵节逛花灯 。说到祭祀老人脸上便充满了庄严和虔诚,说到听戏又满是深情的回味 。老人们一边津津有味地沉浸记忆里丰富多彩的年俗中,一边又喋喋不休的惋惜被稀释淡了的年味 。可谁知,在老人们眼里年味淡了的时代,正是我觉得年味十足的童年 。
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煮大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打香油,三十夜里点灯笼,大年初一乱磕头 。
这是记忆最深的童谣了,每年腊月都是唱着它,扳着手指期待着新年的到来 。每年到这时,便是母亲最忙碌的季节,扫屋除尘,拆洗被褥,还要为我们兄弟几个准备新衣、新鞋 。尽管都是母亲自己织的土布,却也被浆洗熨烫的平平整整,舒舒贴贴的,经过母亲精心裁剪缝制,穿在身上可身可体的,很让小朋友们艳羡 。母亲不仅要准备一家人的新衣,还要张罗下整个正月的食物,记忆中母亲每年都要蒸下好多年糕、馒头 。一大盆的面团,在母亲巧手的揉搓,剜刻下,便变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和各种形状的枣花 。那时物质虽然很匮乏,年味却被母亲打点的满满的 。
到了正月初一,过年的气氛便被推向了高潮,浓浓的年味无处不在,在红彤彤的灯笼下,在喜洋洋的春联上,在鲜艳艳的窗花后,在吉庆庆的年画里 。
那浓浓的年味啊!像酒、像蜜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沁心入脾 。到处都是歌舞升平,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仿佛一夜之间便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了 。
我想,每一辈人对年味的诠释是不同的吧,改变了的是年俗,不变的是人们对年的感受 。是一代代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憧憬,是几辈辈人对历史文明的传承,对传统文化的积淀 。
这不,小外孙女蹦蹦跳跳的跑过来,又在问我还有几天就过年呢,稚嫩的脸上满满的都是期盼和向往 。
藏在诗词里的精彩散文 保护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