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诗词里的精彩散文 保护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作文( 九 )


秧歌舞到腊月二十三,开始祭灶神迎新年 。传说中灶神是能上天达地的神仙,会把一家人一年来所作的诸般善恶都汇报给天帝,天帝就会根据灶神的汇报给一家人降下福祉 。传说只是传说,不过是人们心中企望的一种美好,人们愿意相信美好,不管前方是什么样的,他们终是相信美好 。
祭完灶神开始蒸粘豆包,这是家里的主妇最忙也是最累的活 。粘豆包分大米面的和玉米面的两种,和面时少掺些白面在里面,那样就不会太粘手 。妈妈把烀好的小豆馅儿捣碎放上糖精,孩子们帮着把豆馅儿攥成鹅蛋黄大的一个个豆馅团子放在盘子里 。几个孩子一起嘻嘻哈哈打打闹闹,既能享受和搓泥球般的乐趣,也能趁机把香甜的豆馅儿放进小嘴巴里,就算被妈妈发现在手上拍一巴掌,被拍打的孩子也是照乐不误 。妈妈用擀好的面皮把豆馅包裹好,下面再放一个夏天打好的苏子叶、椴树叶或玉米皮,树叶上稍沾些豆油,防止豆包和蒸屉粘连 。另外再蒸些馒头、花卷、包子,蒸好以后放到外面冻,冻结实的面食收好放到大缸里冷藏 。
腊月二十七炸干果,巧手的媳妇会把发面挽成各种吉祥花、富贵花、玫瑰花、五瓣花等,每一个花瓣里无不透着喜庆和吉祥,象征着五福临门 。就着炸干果的油锅,顺便再炸些虾片、丸子、锅包肉等各色美味,那些香气直往鼻孔里钻 。
到了腊月最后一天,家家户户贴春联 。姑娘带花,小子放炮,一声爆竹,年的盛宴开始 。祭祖,吃团圆饭,包年夜饺子,守岁,一夜灯火通明,团圆的喜气便飘到世界各地每一处有中国人的地方 。年,是华夏民族特有的味道 。
藏在诗词里的精彩散文 保护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作文

4、《儿时的年味》
今年的珠城格外冷,在经历了两场暴雪侵城后,“春节”也就离我们很近了 。窗户上的冰花和树梢上的落雪,让年味儿略显得比往年的足了 。即便如此,年味儿一词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地浅淡,这让我不禁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 。
记得小时候过年从进腊月起,爸妈就开始张罗了 。先是腊八粥,那碗粥能吃出妈妈的味道,至今都会一想起便勾出无数馋虫 。再就是灌香肠,腌腊肉,小时候,几乎家家逢年都会腌制这些,有太阳的时候,阳台上挂出去,晒出满满的年味儿 。到了腊月二十六,家里便开始“蒸馒头”了,爸妈是很讲究的人,每年蒸馒头时给我们立的规矩很多: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数馒头等等 。妈妈说:“数馒头就会越数越少”,那时候很是困惑,现在想来也是大人们对生活的一种期盼吧,毕竟小的时候家里的生活不是很富裕 。
等到馒头蒸好后,家里还会炸丸子、炸红薯干”,说到“红薯干”,那可是小时候过年最抢手的,我家用的红薯片都是舅舅自己种的,过年时把晒干的红薯片背上一麻袋送到家里 。每当妈妈炸“红薯干”的香味飘起时,邻居们都会来我家尝鲜,妈妈也会送给邻居们一些,那些参合着油烟味的笑语,是记忆里留存的温暖 。
准备好过年用的吃食,差不多也就快到除夕了,这时爸爸会带着我们姐妹去买春联、鞭炮 。买春联时,爸爸总会让我帮着选,爸爸说我古诗读的好 。那时的我也是会沾沾自喜的,像个小大人似的,随着爸爸的心意挑选几副吉祥如意的春联 。
转眼就到了年三十,我们家一般都是晚上过年,说是晚上,其实也就是下午四点多就开始放鞭炮吃年饭了 。小时候的生活不能像现在顿顿都有肉,所以吃年饭便是孩子们解馋期盼的乐事了,那时的一块肉都可以嚼出很香的滋味来 。
大年初一的早上,睡梦在鞭炮声中醒来 。爸爸总会凌晨起床放炮,再把我们姐妹早早的喊起来,爸爸说勤劳的人起早致富,大年初一起的早,一年到头都能起早 。再给我们姐妹每人一块云片糕,寓意一年到头步步高 。小时候的年味儿便从此植入我的心里 。中年后一切从简的过年,唯独这云片糕,我一直保留着,大年初一时,早早地喊起家人,递上一片云片糕,笑呵呵地说:“咱家一年到头步步高!”
雪后的阳光照在冰花上,越发地精妙绝伦 。小时候的年味儿便一串串地挂在了冰花上,闪烁着记忆里的温暖,荡漾起浓浓的亲情……
藏在诗词里的精彩散文 保护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作文

扩展资料:
民俗学家提醒我们:“年味”,并不仅仅是物质的丰盛,更应是文化的丰美 。“年味”之淡,其实也是心灵的淡漠 。有人说,包括春节在内的传统节日,其精髓是两个字:爱和乐 。缺少爱,节日就会缺少温馨和人情味;缺少乐,节日就会变得枯燥无味 。这种“爱与乐”,关乎物质的丰富和准备,但更关乎心灵的贴近和体验 。“年味”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在快速现代化、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我们如何感受幸福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