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巨大面积境界诗词 谁知道诗词的三个境界是什么

第一境界:分析探究,理解诗词的意象 。
意象这个词,在不同情况下使用往往有不同的含义 。其内容表现为一定客观的物像,物像不因人的怒哀乐而发生变化 。但是,物像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经过诗人的大脑,就带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渗入了诗人的某种情感和思想 。这种渗透了诗人情感思想的对客观事物的印象,就是诗的意象 。比如:“孤云漂泊复何依”中,不用白云、浮云,而用孤云,就表达了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惆怅孤寂的悲痛心情 。
对一首诗来说,诗人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意象就是载体 。意象是诗的构思的最小单位,是诗的建筑材料 。意象在诗中要靠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 。用以表现意象的多半是词语也有句子 。一个句可以是一个意象,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 。如“小桥流水人家”就是三个意象 。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词语的联缀,从构思上看则是意象的组合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出现了月、乌、霜、天、江枫、渔火、姑苏城、寒山寺、钟声、客船等多种意象,这些意象组成了承载情思的意象群 。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则全部是意象的连缀 。
因此,我们进行诗歌教学时,首先要从分析诗歌的语言入手,充分理解诗句中的词语的含义,分解每行诗句,提炼出能够表现诗人情感或意象的关键词语,从而把握诗的每个意象 。
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渲染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借急风、天空、哀猿、清渚、白沙、飞鸟、无边的落木、滚滚的长江等系列萧瑟悲凉的意象,渲染了萧飒浓郁的秋意,情景相契,流露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哀和感慨 。后四句描写了悲秋的游子,孤病登高的诗人、新停的酒杯,表明了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举目无亲的孤独,痛苦之情可想而知 。情因景生,作者长期远离故乡,独自漂泊在外,暮年多病,举目无亲,在凄清的秋天登高望远,愁绪满怀 。而国势艰危,仕途坎坷,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其忧国伤时之情跃然纸上 。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常常使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刻画意象,以期达到诗歌意象的鲜明、具体、生动 。这样,我们在分析诗的语言时,就要找出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所表现事物的本体和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确立该诗句的意象 。
如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就知道作者是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
第二境界:联想想像,把握诗词的主题 。
如果说第一境界全面分析诗句的意象,就像我们走进一座大花园,对每一株花草、每一桩盆景进行单个的细致的整理和欣赏,初步建立一个多元素的印象的话,那么,第二境界把握诗歌的整体形象,就是站在一定的高度,对整座花园的构成作一宏观的审视,对该花园的主题风格有一全面的完整的印象 。
诗一般是多个意象的集合,但并不是说这些意象的总和就构成了诗的主题形象,诗中的各个意象聚合在一起,起着相互支撑、相互修饰的作用,每个意象都围绕着主题 。“意象和主题的关系不是相加的关系,而是相乘的关系 。”一首诗的意象是具体的有限的,而主题形象是巨大的、无限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力、联想力,放大诗的意象,并且全方位的联接诗的意象,建立一个高大的完整的诗的主题形象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强烈,因此诗的语言不仅高度凝练含蓄,而且具有极强的跳跃性 。表现在意象上,往往出现意象与意象的断层,给阅读理解造成突兀感和隔膜感 。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对诗的意象进行补充、再创造,才能使诗的整体形象更完美统一 。
“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深化,更能深入对象,这是伟大的潜水者 。”学生在正确理解诗词后,根据诗词的语言文字,运用形象思维,展开想象,把诗词的意境用画面创造在脑海里,叙事诗就象电影故事片,写景诗就象电视的风景欣赏片,一个个镜头,一幅幅画面在脑海中浮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词的丰富的形象,深刻的意境,同时获得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