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写关于竹的诗词 柳如是陈子龙诗词( 八 )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
清代诗人数量之多,超过以往各朝;清代诗人创作之富,也是历代诗人无法相比的 。明清鼎革,激化了民族矛盾与斗争,中原板荡,沧桑变革,唤起了民族意识与文人的创作才情,给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 。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遗民诗人的沉痛作品,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即使一度仕清的文坛名流,也在诗歌里抒发家国之痛,映照兴亡,寄寓失节的忏悔 。稍后的诗人及其作者,虽无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家国之痛,但也感叹时世,俯仰人生,写出了风格独特的诗篇 。清代诗歌在艺术上不满元诗的纤弱、明诗的肤廓和狭隘,在技巧上兼学唐、宋诗的长处,不断追求创新,改变了元明以来的颓势,出现了新的繁荣 。
````1. 遗民诗人
清朝入关后的一段时间,诗坛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诗人的作品 。据大致统计,遗民诗人达到四百多人,诗歌近三千多首 。著名的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杜浚、钱澄之、归庄等 。这些诗人都能面对现实,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特定时期,怀抱救世拯民的思想,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奔走呼号,唤醒人心,复兴家国,包含着强烈的反对压迫和侵略的正义性和爱国精神,在当时激励着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遗民诗人用血泪写成的篇章,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军,或表白气节,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 。他们的诗作矫正了明代前后七子的拟古倾向和公安、竟陵诗人的空疏浅薄,恢复了诗歌的风骚传统和斗争精神,为清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其中以顾炎武、屈大均最有代表性 。
顾炎武从事抗清斗争多年,以恢复故国为志 。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他的诗共存四百多首,大部分是五言诗,以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发民族情感和爱国思想为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 。诗作不假雕饰,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接近于杜甫,在清代评价很高 。
2.“江左三大家”
由明入清而又仕于清的著名诗人有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人称“江左三大家” 。三人中,龚鼎孳较少特色,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故在此不作专论 。而钱谦益和吴伟业均居于诗坛领袖的地位,钱宗宋诗,吴尊唐调,二人各立门户,都是清代首开风气的诗人,影响很大 。以后清诗的许多流派,都不出尊唐、宗宋两途,都不出他们两人影响的范围 。
作为主持诗坛近五十年的领袖人物,钱谦益论诗反对摹拟形似,也反对片面追求声律字句,主张写诗要“有本”、“有物”,强调时代、学问和遭遇的重要性 。他主张转益多师,兼取唐宋,广收博取,推陈出新,对补救前后七子摹拟盛唐和公安、竟陵的粗疏草率、幽深孤峭,确立有清一代诗风,起了“导平先路”的作用 。他推崇苏轼和元好问,他的追随者冯班说:“牧翁每称宋元人,以矫王李之失 。”(《钝吟杂录》)在他的影响下,讲求宋元诗,蔚为风气 。
钱谦益本人的诗歌,主要是把唐诗华美的修辞、严整的格律与宋诗的重理智相结合 。《初学集》中诗歌,愤慨党争阉祸,痛心内忧外患,也表达了失意之士的郁塞苦闷 。他退居林下期间,为柳如是所写恋慕诗、唱和诗以及游黄山的一组诗歌,清新可诵;而描绘黄山壮丽美景的山水诗,则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经历了亡国之痛和身世荣辱的巨大变故,钱谦益的诗歌除了悲悼明朝、反对清朝和恢复故国的主调外,还弥漫着亡国者的失国之哀和耻辱之感,诗歌充满沉郁悲凉的情调 。他的诗歌语言技巧高超,善于使事用典,也富于辞藻,这些对于重视雅致情趣的的清代许多诗人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受他的影响,在他的家乡常熟产生了虞山诗派 。
吴伟业和钱谦益不同的是,他没有很强的用世之心,入清后也不再参加政治性的活动 。但出于保全家族的考虑,他不得不屈身仕清,任国子监祭酒 。但又感受到传统“名节”的沉重负担,自悔愧负平生之志,心情十分痛苦,时常自怨自艾,抑郁悲凄 。死前遗命以僧装敛之,要求在墓碑上只题“诗人吴梅存之墓”,表现了个人在历史变迁中难以自主的悲哀和对仕清的终身悔恨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