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写关于竹的诗词 柳如是陈子龙诗词( 九 )


3 . 王士祯与康熙、雍正间的诗人
从康熙初年到中期,虽然抗清武装斗争尚未停歇,但大势已定,清王朝笼络汉族文人的政策也逐渐产生了效果 。尽管坚持反清立场的遗民们仍不能甘心于这种历史的巨变,但社会的心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适应这种变化而成为新一代诗坛领袖的是王士祯 。
王士祯论诗以神韵为宗,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以此为宗旨,他对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唐代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人的诗歌受到了他的偏爱,而对杜甫、白居易、罗隐等人的诗歌没有兴趣 。王士祯的神韵说对清代诗坛影响极大,成为清诗的一大宗派,他也获得了“清代第一诗人”(谭献《复堂日记》)称号,做了五十年之久的诗坛盟主 。但也有人反对他的神韵说 。他的甥婿赵执信批评他“诗中无人”,袁枚则指责其诗为“所谓假诗”,主要是针对王士祯的诗歌不重视思想内容,很少反映现实社会生活,把诗艺搞得很玄虚,单纯作为个人消愁解闷、娱情遣性的工具的做法 。
二.清代中期的诗歌
乾隆时,王士祯倡导的“神韵说”遭到了沈德潜、袁枚、翁方纲等名家的反对,但他们所引导的方向却又各自不同 。在乾隆诗坛上造成最大影响的,是袁枚所倡导的“性灵说” 。
沈德潜是继王士祯之后主盟诗坛的大家 。论诗原本叶燮,以儒家诗教为本,倡导格调说,尊唐抑宋,认为“诗贵性情,亦贵诗法”,使诗歌“去淫滥以归于雅”,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鼓吹“温柔敦厚,斯为极则”,要求诗歌创作“一归于中正和平” 。为使“格高”、“调响”,他以唐人为楷式,以古诗为源头,赞扬前后七子,为此特地选辑《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等,树立学习的范本,影响极大 。总之,沈德潜的诗论是以汉儒的诗教说为本,以唐诗的格调为用,企图造成一种既能顺合清王朝严格的思想统治,又能点缀康乾“盛世气象”的诗风 。由于沈德潜的诗论从正面提出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主张,因而博得了统治者包括乾隆皇帝的赞赏,他的诗歌理论曾经风靡一时 。但唐诗的“格调”同它的激情是分不开的,沈德潜的格调说有其不可克服的矛盾 。
三.清代后期的诗歌
进入道光以后,诗风又发生了变化 。以宗唐为主的神韵派和格调派都已衰落,宗宋派却得到越来越多的响应而成为诗坛的主流 。从道光、咸丰年间的宋诗运动发展到同治以后的同光体,而与这一保守诗派不同的还有鸦片战争前后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启蒙诗人,有以戊戌变法前后以梁启超、黄遵宪为代表的新派诗人 。同时,复古派也在发生着变化 。同光年间分化出以王闿运为代表的汉魏六朝诗派和以樊增祥、易顺鼎为代表的晚唐诗派 。而同光派本身也分裂为陈三立的江西派、陈衍的闽派和沈曾植的浙派 。晚清诗坛呈现出空前复杂的状态 。
1. 龚自珍、魏源等人的诗歌
龚自珍是首开近代新诗风的杰出诗人 。他透过乾嘉盛世的外表,相当深刻地看到了整个社会潜伏着的严重危机 。他的诗歌紧紧围绕着现实政治这个中心,或批判,或抒慨,富有社会历史内容,为有清一代所罕见,一新诗坛面貌 。他诗歌最大的特色,就是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辞瑰伟,形式多样 。龚自珍自称“庄骚两灵鬼,盘踞肝肠深”,他接受了庄子、屈原的影响较大,同时又受到中晚唐诗风的影响,常采用生动奇特的艺术形象、一泻千里的气势、瑰丽多姿的语言,表达他自由奔放的感情 。龚自珍的诗歌大都是政治诗,围绕社会政治着议抒慨,基本倾向是重意而多陈述的笔墨,但他着议抒慨,既富有概括力,含义深远,又多出以象征隐喻,富有形象性 。龚自珍诗歌的不足处在于用典过多,含蓄过甚,爱用僻字,不免艰难晦涩 。
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的入侵,引起了中华民族极大的愤慨和震惊 。与龚自珍同时或稍后一点的诗人,如魏源、林则徐、张维屏、张际亮等诗人,无不表现出激烈的反帝情绪,形成汹涌澎湃的爱国诗潮 。这些作家虽然艺术上一般还笼罩在前人的格调之下,缺乏鲜明的独创性,但以充实的时代内容反映了一个时期的诗歌风貌 。其中魏源、林则徐思想表现出新因素,与龚自珍一起成为这一时期进步文学潮流的核心力量 。
鸦片战争之前,这些诗人的诗歌大都缺乏现实意义,成就不高 。林则徐的诗歌几乎全是官场的应酬之作,张维屏的诗歌也大都是仕宦生活的抒写,归隐后又多为山水诗歌,魏源的早期诗歌除了《都中吟》十三章、《江南吟》十章学习白居易《秦中吟》即事名篇的写法,较有现实内容外,其余诗作也多为游山玩水的内容 。正是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诗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用诗歌来反映鸦片战争,歌颂人民群众和抗英将领抵抗侵略军的光辉业绩,揭露讽刺清王朝和投降派贪生怕死和通敌误国,是他们在鸦片战争时期所创作的大量诗歌的中心主题 。这类诗歌有魏源的《寰海》十章、《寰海后》十章、《秋兴》十章、《秋兴后》十章、《秦淮灯船引》,张维屏的《三元里》、《三将军歌》,以及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失败后遣戍途中所写的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