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日三餐的日常习惯是如何养成的?

我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相传我国最早的时候是一天两顿饭的,那么是怎么逐渐变成一日三餐的呢?
从吃饭的角度看,宋朝是个承前启后的朝代 。
宋朝以前,多数人一日两餐;宋朝以后,多数人一日三餐 。换句话说,从一日两餐变成一日三餐,是从宋朝开始过渡的 。
不过这个过渡期真是太长 。且不说绝大多数宋朝农民和穷苦市民仍然固守着一日两餐的老传统不放,就是到了清朝和民国,还有一些人不吃午饭,只吃早饭和晚饭 。
嘉庆年间,北京有首竹枝词形容下层旗人,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两餐打发全无事,哪管午中饥与渴 。”意思是有些旗人没职事没油水,只靠那点儿钱粮过日子,钱不够花,只能吃早晚两餐,中午再饿也不敢起火做饭 。
进入民国,基督将军冯玉祥割据河南,有天闲着没事儿,“到前屯走走,问农民每天用几顿饭,他说两顿饭,是一顿稀饭,一顿干饭,均是小米 。”
抗战时期,阎锡山在山西推行新政,整饬吏治,甚至要求麾下官员跟农民保持同一生活水准,“饮食定量分配,一日两餐 。”
抗战胜利后,成都市民分成两派,一派每天三餐,另一派固守传统,“是只吃两餐的,上午八点前后一餐,下午三点前后一餐,天明即起,二更就睡,不吃午点,也不吃宵夜 。”
听说以前的欧洲人也是一日两餐 。例如辉煌的希腊时代,市民们习惯于不吃早餐,只吃午餐和晚餐,很像晚睡晚起的现代白领 。还有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工人们习惯于不吃午餐,只吃早餐和晚餐,很像省吃俭用的宋朝平民 。
正因为宋朝平民很少吃午餐,所以宋朝的饮食行业自然而然分成了三派:
【古人一日三餐的日常习惯是如何养成的?】一派是摊贩,只卖早点 。
一派是食店,只卖晚餐 。
一派是酒楼,既卖早点,又卖晚饭,还捎带着批发黄酒 。
午饭有人经营没有?有,但是非常少见 。有些大酒楼的营业时间比较长,卖早点能一直卖到中午,可是“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 。只要过了午时或者未时,对不起,恕不营业 。
所以您如果想去宋朝吃饭,最好选在早上或者晚上,千万别赶到中午才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