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方面的古诗词 描写“传承”的诗句有哪些( 二 )


有关传承的诗句,可以用的做文上,例:有关传承文明 。。。。。。。。,有关传承文化 。。。,这个格式,多有关传承的诗句:
昨日因成今日果,前人栽树后人凉 。志士不愁生短暂,壮意留与待来人 。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薪旺万代家业隆,火留子孙沐春风 。相依为命苦亦甜,传世诗书光华中!
传承文明和文化的应用,你可以找一些先秦的歌谣,就像诗经这样的古代文学,在写作文上都会有不一般的效果,平常看些杂志,增加一些阅历,对写作文有很大的帮助
希望能帮助你,记得给好评哦,亲
如何把经典诗词传承好近来,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受到广泛好评 。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 。本期微访谈特约请相关专家一起谈谈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获得更好发展 。
■最近,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16岁少女武亦姝夺得《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很多人随之“拿起了诗词书,背起了古诗词”,对此现象您怎么看?
张全之(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这个活动很有意义 。我认识的一些平常不怎么读书的人,看了这个节目以后,都开始在手机上安装背诵诗词的软件,坚持背诵诗词 。中国是一个诗词大国,名篇佳句难以数记,长期浸淫于这些优秀作品中,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审美品位、改变我们审视世界的方式,也能净化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有诗意、更有兴味 。
孟凡君(西南大学教授、北大文学博士):一则为喜,二则为忧 。一方面,很多人对古诗词重新关注,表明中国传统诗教模式开始回归 。另一方面又不免担忧“诗词热”只是人们头脑一热的产物 。中国人太多,茫然从众、无端跟风者也不少,不管出现什么新势头,往往男女老少一哄而上,然后一哄而散 。中国文化世代承传数千年不绝,应归于世代教育之功 。既然是世代承传的教育,就不能忽冷忽热,一会“好一似食尽鸟投林”,一会“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应该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
■武亦姝的母校特级教师黄荣华感叹:应试夹缝传承传统文化很难 。很多中小学语文教师选择“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 。您认为传承古诗词该如何破除应试教育思维的桎梏呢?
张全之:这里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不是冰炭不容的两个东西,而是可以并存、相互渗透的 。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命题科学性的增强、阅卷规范性的提升,通过素质教育达到应试教育的目的,已经越来越变得可行 。所以教师、学生和家长应该调整思维方式,通过提升学生素质来获取高分,才是基础教育的出路 。在这种情况下,背诵诗词、大量阅读文学名著以提升自己的整体写作能力、理解能力、审美能力,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
孟凡君:要破除应试教育思维的桎梏,应至少做到两点:第一,让越来越多的国人充分认识到诗教的无量妙用;第二,在立足传统、尊重现实的基础上有效改良应试模式 。
■在传统文化衰落、低俗文化侵袭的语境下,把经典诗词传承好发展好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张全之:首先经典诗词属于阳春白雪,原本就属于小众,现在要通过大众来传承,自然很困难;其次,目前通俗或低俗的东西通过手机迅速传播,这些东西看起来很刺激、好玩,可以让人们很轻松地打发时间,自然对大众更有吸引力 。
孟凡君:困难有三:一、真正懂古诗词的教师太少;二、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诗词教育书刊不全;三、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诗词文化氛围缺乏 。挑战有二:一、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排挤;二、功利性的社会导向对非功利性的诗教活动的侵染 。
■该如何将诗词的高雅性与传播的通俗性、趣味性结合起来,提高古诗词的普及性呢?
张全之:就《中国诗词大会》来说,通过大众传媒,展现经典诗词魅力,使诗词进入寻常百姓家,算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创举 。但真要传承优秀文化,还要靠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营造出“书香中国”的阅读氛围,把人们更多吸引到书房里 。

【传承方面的古诗词 描写“传承”的诗句有哪些】

孟凡君:诗教是一个长久陶冶的过程,不可能头脑热后,一夜醒来便是人人李杜、个个苏辛 。要想有效的开展诗教工作,应从两方面着手:一、从蒙童抓起,坚持不懈,日久方成;二、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避免一曝十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