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转变巨大的诗词 形容变化的诗句(13)


凭栏:思念故国、故乡、亲人 。
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 桃源: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 武陵人代表隐居的人
柳营:指军营 。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
天地尘世:鸿蒙、希夷、太清、太虚 。
细柳营: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 。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 , 还归细柳营 。”
9、其他类
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 , 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 , 斯须改变如苍狗 。古往今来共一时 , 人生万事无不有 。”人事变化 , 犹如浮云 , 一会儿像白云 , 一会儿像灰狗 。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雪:琼玉、碎玉、冰花、六出;信:鸿雁、尺牍、尺素
亡国:后庭花 。
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浮生:表示短暂虚幻的人生 。
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 热情奔放 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酒: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 , 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一般说来 , 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 , 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 ,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 , 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 , 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 , 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 , 隔千里兮共明月 。”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 , 天涯共此时 。”的希冀和渴盼 。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
“古人今人若流水 , 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
形容压力很大的诗句或名言有哪些?1、三更灯火五更鸡 , 正是男儿发愤时 。——《劝 学》 唐.颜真卿
释义:勤奋好学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学习 。
2、停杯投箸不能食 , 拔剑四顾心茫然 。——《行路难·其一》唐.李白
释义:这一次他端起酒杯 , 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 , 却又把筷子撂下了 。他离开座席 , 拔下宝剑 , 举目四顾 , 心绪茫然 。
3、此恨无计可消除 , 才下眉头 , 又上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李清照
释义: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 , 这离愁 , 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 , 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
表现转变巨大的诗词 形容变化的诗句

4、抽刀断水水更流 , 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
释义:抽刀切断水流 , 水波奔流更畅;举杯想要销愁 , 愁思更加浓烈 。
5、长恨此身非我有 ,  何时忘却营营 。——《临江仙·夜归临皋》宋.苏轼
释义:身不有己之时居多 , 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 , 任性逍遥呢?
6、锄禾日当午 ,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 粒粒皆辛苦 。《悯农》唐.李绅
释义:顶着正午的太阳锄地 , 汗水滴答滴答落入土中 。谁人知道这盘里的餐食 , 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苦换来的 。
关于东坡的诗词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 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 , 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 , 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 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 , 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 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 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 , 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 , 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 , 推进了词体的发展 , 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 , 本属一体 , 词“为诗之苗裔” , 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 , 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 , 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 , 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 , 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 , 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 , 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 , 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 , 作词应像写诗一样 , 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 , 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 , 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 , 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 , 开拓词境 , 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 , 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 , 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 , 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 , 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 , 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 , 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 , 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 , 而是力求自我超脱 , 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 , 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 。继柳永、欧阳修之后 , 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 , 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 。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 , 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之中 。入宋以后 , 柳永开始将词境延利到都邑市井和千里关河、苇村山驿等自然空间 , 张先则向日常官场生活环境靠近 。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 , 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 , 无意不可入的 。词与诗一样 , 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 。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 , 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 , 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 , 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 , 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 , 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所谓“以诗为词” , 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 , 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 , 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 。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 , 也始于苏轼 。词中使事用典 , 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 , 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 , 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 , 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说 , 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 , 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写词 , 主要是供人阅读 , 而不求人演唱 , 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 , 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 。正因如此 , 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 , 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 。也正是如此 , 苏词像苏诗一样 , 表现出丰沛的激情 , 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虽然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 , 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 , 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 , 如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 , 苏轼是关键人物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 , 偶尔作歌 , 指出向上一路 , 新天下耳目 , 弄笔者始知自振 。”强化词的文学性 , 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 , 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 。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23] 诗作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 , 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 。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 , 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 , 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更可贵的是 , 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 , 也未局限于眼前 , 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 , 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 , 奔走四方 , 生活阅历极为丰富 。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 , 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 。在他眼中 , 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 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 。在这些诗中 , 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 , 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 , 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 , 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 。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 , 又饶有趣味 , 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 , 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 。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 , 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 。苏轼极具灵心慧眼 , 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 , 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 。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 , 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苏轼学博才高 , 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 , 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 , 纵意所如 , 触手成春 。而且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 , 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 , 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 。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 , 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 。然而论创作成就 , 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 。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 , 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 。更重要的是 , 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 , 他在理论上和创作中都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 。这样 , 苏轼虽然在创造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 。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 , 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欢迎的宋代诗人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