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的诗词 有哪些古诗词是歌颂杨家将的( 四 )


首先,对外战争.收复苏杭地区,攻灭北汉,完成统一,但既而对辽和党项的战争都是以失败或者无功而反告终.两次大规模的灭辽战争的失利对宋朝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使宋朝内部产生厌战和恐辽情绪,可以说两次北伐的失利根本上断绝了宋朝统治者灭辽从而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皇朝想法,宋朝军事和政治上特别是心里上对辽的优势从此丧失,宋人都是谈辽色变,避免谈及战争问题,太宗本人更是在高粱河之战中臀部被射中两箭,以后岁岁必发,以至于最后丧命于此,这对太宗个人和宋朝都是耻辱.对党项的政策失误也为后来西夏的兴起提供了优越条件,太宗没有坚决的追击李继迁,为后代带来了无穷的后患,这都是太宗皇帝的重大失误,宋朝之衰始于太宗,以前的以宋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已被打乱,北方的女真,高丽等民族,番国陆续投向契丹,使历代以中原王朝为中心被宋,辽两个超级大国争霸所代替,宋依开始与辽对称南北朝,也就是承认了辽的大国地位,使宋越发在与辽的对抗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
另外影响较大的事件就算是王小波,李顺的起义了 。这次起义的意义是十分不寻常的,起义军首次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同时又是在宋建国的初级阶段,也是在宋比较稳定强盛的一个阶段,发生了这样大规模的起义不能不说明些问题,这在宋太宗还在沾沾自喜自己的成绩的时候为宋统治者敲了一击警钟,阶级矛盾继续恶化,动摇了宋对两川的统治.
综观太宗22年的统治来讲是功大于过的,太宗时期正式确立了文人的统治地位,以文官代武官统治地方已成规,使宋的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同时也造成了武官地位低下,军事制度落后,无人关心武学,使北宋一代无一良将.太宗收苏杭,灭北汉,定泉州,完成统一,这点是不可磨灭的,也是宋朝在军事上达到的最高点,也是宋王朝达到极盛的时期,当时周边各部,各国无不向往宋朝,纷纷与宋廷建立朝贡关系,但是北伐失败后形势急转直下,为宋后来军
事上的疲软还有朝廷内外对辽的恐惧心里,认为辽是不可攻取的,只有尽最大努力节制契丹,防御为主了 。
总之,太宗皇帝不愧为一代雄主,为推动宋朝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统一的完成是其最大功绩,就这一点也就足够了 。
宋真宗,名赵恒,太宗皇帝次子,宋代第三位皇帝 。
作为宋朝第一位皇太子,赵恒无疑是幸运的,宋朝经历了太祖,太宗两朝的经营,已经稳定了宋朝的统治,经济也朝着向上的趋势发展,国内无事,人口,耕地,财政积累都在不段增加 。不过太宗留给真宗的又是一个危局,在祖国的北部依然屹立着强大的辽国,西北有强悍的党项族扰边,东南的交趾时服时叛,国内阶级矛盾不段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都导致了宋朝的危局,宋真宗赵恒就是在此决定宋朝命运的时刻继承大统的 。
“澶渊之盟”在真宗时期算是个大事件了 。
宋人把真宗对辽的战争看作是胜利,把“澶渊之盟”看作是外交上的胜利,其中不免有些阿Q精神,但是仔细分析也不无道理,金人、元人评价“澶渊之盟”也都较偏向于宋朝,毕竟在宋军先败后胜,而且有可能全歼辽兵的情况下做出的一个让步,当然当时的真宗也已经是惊弓之鸟了,对胜负没有把握,但是从个方面因素分析,宋军获得最后胜利的可能性要远远超过辽军,辽倾国南下,集中了全国精兵近30万,孤军深入,志在直捣东京,重演当初辽太宗灭晋的历史,当时河北、河东都在宋军手中,辽以无路可退,只有向前,但在宋军的强烈阻击下不能继续南进,使其进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不过当时的真宗既无必胜的信心也无继续战争的心思,这与太祖、太宗相比相差甚远,和是其最大的动力,况且用当时不到宋朝0 。5%的年岁入来换取和平,对宋朝来说无痛无痒,而且最让真宗欣慰的是有汉高祖刘邦贿赂匈奴的先例,自己也不算太丢面子,此时的真宗对辽兵也是惧怕不已,灭辽对他来说永远是个梦了 。
真宗自从即位后就一直想做个被后人称颂的太平天子,但是在武功方面他确实无任何值得骄傲的地方,为了寻找平衡,在灭辽无望的情况下,屡次搞大型的封禅行动,以次来证明国力的强盛,这是真宗另一大失误的地方,太虚荣使其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误区 。
对党项的纵容也是其外交上的失误,真宗任其发展,不加任何节制,对党项一再退让,使其逐渐强大起来,为后代留下了无穷后患,事实证明后来的西夏对宋的威胁和对宋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了辽,使宋在西北无立足之地,产马之地尽失,造成了两面受敌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