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如何写?( 七 )


二、想避免思考的痛苦,就必须进行更多的思考 。
痛苦毕竟非我所愿,如何才能尽量避免思考的痛苦、享受思考的成果呢?这得先从思考的机制说起 。作者将与思考相关的要素区分为外部环境、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三部分 。人们思考时主要使用工作记忆从外部环境和长期记忆中获取信息,再进行加工处理 。一般人工作记忆的容量都非常有限,也很难扩容 。比如,终其一生,多数人都会觉得心算2位数乘法(34*76什么的)是件很吃力的事情 。与之不同的是,长期记忆可以大幅扩容 。比如,刚开始学加法的孩子只能掰着手指头数,因为他的长期记忆里没有与此有关的信息 。但绝大多数成人都可以随口说出个位 数加减法的答案,因为他们已经通过多次的练习把相关答案刻入长期记忆里了 。多次进入工作记忆的思考过程会进入长期记忆、被当作一个整体而加以接纳 。这样,以后出现类似的问题时,人脑将直接调取结果而不再重复思考过程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节省有限的工作记忆空间 。进入长期记忆的不但有知识点也有内在规律,在处理那些未曾记忆的新问题,长期记忆里存有相关经验的人可以很容易地透过一些表面现象发现内在规律,这也是思考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 。一言以蔽之,从说话、算术、开车、打字这些普通技能,到写作、演奏、体操、科学研究等等精深的领域,提高水平的诀窍都是一个:熟能生巧 。
推论:大量反复的练习是学习必经之路,再无捷径 。当然练习也有一些技巧 。比如高强度的连续学习效果并不很好,如果将同样的学习时间分散到更长的时间段中,在初次学习以后,隔几天复习一下,记忆会更加深刻 。
三、聪明不仅是天生的,更是后天努力得来的 。
一般而言,大家都知道智力水平由先天(基因)和后天(教育、营养和环境)两方面的因素组成 。稍早的时候,研究结果倾向于认为先天因素是主要的,后天因素是次要的 。但近期的研究越发显示出后天因素的重要性 。或许比较合适的说法是,基因会影响初始状态下的智力发展方向,但到底发展到何种程度,更多依赖于后天因素 。书中列出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专业钢琴演奏家的平均练琴时间,比普通钢琴教师要多出50%;而一流和二流演奏家的练琴时间则相差无几 。换言之,天才一定是勤奋的,而勤奋虽然不一定能造就天才,但至少也能造就人才 。
推论:夸人聪明只会让人变笨 。这是因为,传统上我们习惯于把智商看成是先天决定的,因此认为聪明与否是固定不变的,被夸奖聪明的人会倾向于表现得聪明,因此往往害怕失败,回避挑战 。而恰恰是可能失败的挑战才能让我们思考,也因而有可能让我们把更多的东西加入长期记忆 。因此,作者建议把夸奖聪明改为夸奖努力 。无论对原本做得好还是不好的人,夸他努力都会鼓励他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