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经典及鉴赏 古代诗词鉴赏常见的术语有哪些( 五 )


3、东栏梨花
宋代: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
鉴赏:《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
4、金陵晚望
唐代: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
鉴赏: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种沧桑之感涌上心头 。这里所说的“一片伤心”,即是指这种情绪而言 。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 。黄叔灿《唐诗笺注》说:“‘画不成’三字,是‘伤心’二字这神 。”正因为画不成,故见“伤心”之深;也正因为伤心如此,所以谁也难以传神地画出这种心声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 。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末日 。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 。
5、春愁
清代: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
鉴赏: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 。诗的大意说:春回大地,面对着春天的景色,引起我无限春愁,这春愁无涯无际,难以排遣,勉强观望山景,仍然难以消除胸中的悲愁 。想起惊心动魄的往事,不禁使人潸然泪下 。四百万同胞都为此伤心万分,同声大哭,因为去年的今天被迫割让了台湾 。
6、绝句
元代: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
鉴赏:前两句一从视觉、一从嗅觉的角度来描写诗人居处的清幽境界 。“竹”和“诗”,一为自然之物,一为社会之物,二者本无从比较,但诗人用一个“瘦”字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诗具有清瘦的风格 。“瘦”字用得生新,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围 。而“入梦香”则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梅花夜间在月光的朗照下也喷出清香,已不同凡响,而这香气还伴着诗人进入梦乡,则香气之浓郁、之悠长可以想见 。将竹与梅这样的自然物象与诗与梦这样的人为之物炼在一句之中,这就构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意境 。前两句字面上完全没有“月”,但透过竹影和梅香,我们可以感受到“月”自在其中 。在后两句中,诗人便将“月”和盘托出 。可怜者,可爱也 。当诗人信步庭院时,月光与竹影、梅香是那样的和谐;而回到西厢房时,这月光却不能“下西厢”,这多么地令人遗憾!诗中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或幽怨的情绪 。诗人遗憾或幽怨的是什么?也许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怀;也许是君臣阻隔,上下无法沟通;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诗人置身此时此景之中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感受而已 。
7、春行即兴
唐代: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
鉴赏: 李渔《窥词管见》有云:“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 。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 。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 。”诗和词在表现手法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虽然还不能说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写景,句句含情,却是比较突出的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却构成一幅暮春景象,渲染一种孤寂、凄凉、愁苦、叹惋的感情,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
8、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代: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鉴赏:这是诗人是在送陈秀才回沙上扫墓有感而发所作的诗 。清明时分,春雨飞飞,诗人和陈秀才一行人风尘仆仆的赶回沙上祭祖,满身的泥土尘埃和雨露,那是非常的零乱,诗人感慨以这样行色匆匆的方式回乡祭祖,那是让人感受到似乎有那么一些悲哀 。
9、夕阳楼
唐代: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
鉴赏:这首诗以眼前看到的景物入手,以艺术的手法来诠释心中的愁绪和感慨,读起来沉郁真挚,依稀在人们面前展开了一幅花明柳暗、高楼独立、孤鸿飞翔的画面 。李商隐用他生动的笔墨,既写出了夕阳楼的真实风景,也尽情倾诉了他的心事和渴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