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山水画|元代山水画赏析

元代山水画(元代山水画赏析)

【元代山水画|元代山水画赏析】

元代山水画|元代山水画赏析

《霜浦归鱼图》元 唐棣 绢本设色 纵141厘米 横89.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棣(1296—1364) , 字子华 , 号遁斋 , 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 。工画山水 , 近学赵孟頫 , 远师李成、郭熙 。风景作林木窠石、峰峦起伏 , 有高远、深远、平远山川之胜 。此画以工笔为主,而又有多种变化,运思布局细密精整,法度严谨,笔墨丰润,有雄伟的气势 。画面取近景布局,林木参天,窠石流泉,人物刻画细致,树石笔法遒劲秀润,皴染细润、笔法坚法 , 山石质感极强 , 呈现较多郭熙画法遗百思特网风 。
元代山水画|元代山水画赏析

《澄江寒月图》元 赵雍 扇页 绢本设色 纵25.5厘米 横24.8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赵雍(1289—约1360) , 字仲穆 , 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 赵孟頫次子 , 善书画 , 精鉴赏 。其画能承家法 , 擅人马、竹石及山水 。此图描绘的是冬夜江上寒月当空的景色 , 淡黄色的寒月与料峭的寒风与浩渺的江水和清淡悠远的远山形成对比 , 为画面创造了清寒旷远的意境 。画家以细小之笔描绘 , 笔法灵活多变 , 工放运用恰当 , 使造型坚实而又洒脱 , 用墨浓淡相宜 , 变化丰富 , 着色温雅清淡 , 既有宋画之境 , 又具元人气质 。
元代山水画|元代山水画赏析

《汉苑图》元 李容瑾 绢本水墨 纵156.6厘米 横108.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
李容瑾 , 字公琰 , 生卒年不详 , 约在至正初 。界画、山水师王振鹏 。《汉苑图》画华丽的楼阁台榭建筑在高岭上 。以天空、树木、远山为衬景 。界画工整 , 折算精确 。画家以无限精细的手笔 , 描绘出规矩严谨而结构复杂的建筑物 , 布局有致 , 层次分明 , 既繁复精致 , 又富丽堂皇 。
元代山水画|元代山水画赏析

《六君子图》元 倪瓒 纸本水墨 纵61.9厘米 横33.3厘米 上海博物馆收藏
倪瓒(1301-1374), “元四家”之一, 字元镇, 号云林, 别号幼霞生、荆蛮民、奚元朗、净名居士、朱阳馆主等, 常州无锡梅祗陀村人 。出身江南富豪, 家境十分富裕 。倪瓒早年丧父, 由长兄抚养成人 。《六君子图》写江南秋色, 坡陀上有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 疏密掩映, 姿势挺拔 。图的上部有远山地抹 。全图气象萧疏, 近乎荒凉, 用笔简洁疏放 。此图后有黄公望题诗云:“远望云山隔秋水, 近有古木拥披陀, 居然相对六君子, 正直特立无偏颇 。”《六君子图》因此得名 。
元代山水画|元代山水画赏析

《渔庄秋霁图》元 倪瓒 纸本水墨 纵96厘米 横4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倪瓒信奉道教(全真教), 崇尚佛学, 常与和尚和道士们为友, 也许因研习佛道之故, 养成他孤僻狷介的性格, 加之他爱洁成癖, 故世人称他为“倪迂” 。倪瓒主张作品要表现画家的“胸中逸气”, 强调主观意兴的抒发, 反对刻意求工、求似, 曾云:“仆之所谓画者, 不过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 聊以自娱耳!”“余之竹聊以写胸中之逸气耳!”《渔庄秋霁图》一画是倪瓒山水画典型风格的作品 。近景是平坡, 上有杂树五六枝, 中景是一片空白, 实为浩森的湖水, 远景是低平的峦头 , 境界极为旷远 。此画墨法浓润, 与他晚年一意平淡的风格稍有不同 。
元代山水画|元代山水画赏析

《幽涧寒松图》元 倪瓒 纸本墨笔 纵59.7厘米 横 50.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的山水画秀丽、清幽 。他作画喜用干笔皴擦, 以侧峰着纸, 稚嫩中见苍老, 简淡中见厚重 。焦墨只用在点苔或写景树丛 。《幽涧寒松图》近乎正方形的幅面和平面的取景方法 , 使画家不得不采用特殊的构图方式 , 将通常所画的宽广水面压缩成一条溪流 , 从前景缓缓流过 。他用轻重干湿不同的侧峰微妙地画出山石的顶面与侧面 , 以表现其立体感 , 此画对这一画法的运用可谓登峰造极 。画中所展现的是幽静清凉的景色 , 而这正是倪瓒心目中的宁静有序、远离尘嚣的理想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