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诗词 描写汕尾华帝山的诗句有没有急( 九 )


例如:她=伊我=阮什么=虾米没=mo2抓=掠lia2是=西红=ang2绿=lie2吃=夹电脑=电勒猪=die1
碣石 广东 汕尾 碣石镇我的家乡---碣石
沿着深汕高速一直往东行,到陆丰的内湖收费站出口,再往南经过南塘镇,顺着南碣公路一直走到底,便来到有些神秘又名声大振的边陲城镇----碣石 。刚踏进碣石,迎面的一块大石便是碣石的标志,石面刻有“碣石”两个红色大字,非常醒目!在大石的右边便是闻名粤东和海内外的玄武山旅游风景区了 。
以下是我从各方收集到的资料,便对碣石从古至今作个详细的介绍 。
一、碣石历史
碣石的历史有记录的可以追溯到唐元和末年,置石桥盐场,负责海丰全县盐务(当时的海丰县行政区域包括现在汕尾市全境及惠来、揭西、惠东部分地区) 。碣石八景有“石桥半渡遇神仙”,石桥遗址在哪没人知道,估计以前是座很长的跨海大桥,涨潮时会淹没两头 。朱元璋建立明朝,因海害便于洪武元年,把全国180万军队定为卫所驻军,5600人为卫、1200人为千户所、120人为百户所,后来,因倭害严重,又增设碣石、神电等二十四卫所,据《大清统一志》载,碣石卫置于洪武二十二年,辖中、左、右、前、后5个内所及甲子、捷胜、平海、海丰共9个千户所,内5所旗军共5600人,全卫旗军10100余人,相当于现在一个军的建制,是与天津卫、威海卫齐名的大卫 。二十七年(1394年),都指挥花茂建碣石卫城,“城高二丈,厚一丈八尺,周围一千一百二十丈;雉堞二千二百六十二;敌楼四,楼下辟门;池深一丈,广一丈二尺 。”而清朝的陆丰县城才“周围三百二十一丈一尺”,可见当时的碣石城是相当雄伟的 。要养活这么庞大的队伍朝廷的负担该多重!明政府实行屯田制,卫、所官军依“七分留城、三分屯垦”的办法,碣石卫共设军屯22处,共恳荒地近两百顷,征米近4000石,还管辖石桥盐场、小晴盐场和海甲盐场 。屯田制使官兵既是兵又是农民,后来不少下级军官和士兵就在碣石定居,碣石也逐步发展成惠(州)潮(州)之间的沿海都市 。
碣石历来是海防重镇,自宋代起已经在此设防保疆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设立碣石卫,为全国36卫之一,与著名的天津卫、沈阳卫等齐名 。
位于中国广东省陆丰市的碣石镇,因为碣石镇三面是环山,一面是临海,山上海里遍布巨石,相传因此得名碣(皆)石,是陆丰市三大镇之一 。碣石镇位于陆丰市南部,东临碣石湾,与金厢镇隔水相望 。现在的碣石镇是由碣北镇与原有的碣石镇合并而成,全镇总面积12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40.3千米,总人口17多万人,辖41个村(居)委会 。
后山头是碣石城内的一座小山,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驻闽使者许时中在后山头埔石上题刻“碣石”两个楷体字,约3米见方,后来因搞基建打掉了,现在的碣石标志“碣石”二字是根据当时重新刻的 。后山头曾是碣石的文化中心,镇政府和派出所就在附近,碣石影院建在山上,前身是戏院,碣石镇和碣北公社只有这个影院,碣石开大会都在这里进行 。影院后面是鱼市,鱼市旁边是红场,是大型群众活动集聚地,如宣判大会 。1976年参加毛主席追悼会的干部群众都集中在红场,我当时作为中学生也参加了庄重、肃穆、有着零星雨丝的追悼会 。后山头因影院所在,以前都是人山人海,可是,现在已经变得很冷清,主要原因是中心区转移,次要原因是街道窄且不平,虽然巷口四通八达,但不能通汽车,影响交通,电影院也关门了,后山头作为碣石中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玄武山下的新城区才是碣石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
历史上碣北也归碣石管辖,解放初,碣石区就辖碣石镇和碣北、湖东、金厢三乡 。后来碣北公社虽与碣石镇同级,但不少东西要依赖碣石,其所在地新酉大队在原明碣石卫城里面,与碣石镇的南城大队比邻,碣北没有集市、没有居民集中地,没有邮电、没有市场、没有电影院,有一段时间没有派出所,而碣北中学却建在离新酉大队几公里远的角溪大队,靠近碣石的学生上学不方便 。连省教育厅在编制分镇地图时都无法把碣石和碣北分开,玄武山下的新城区建设,是碣石镇府和碣北区公所联合开发的 。
碣北有个大村叫桂林,40多年前就有3000多人了,它有个土名叫西箖,人们一般认为是西篮或柿篮,叫篮装桔(本地话“碣”的谐音),但我认为从历史的角度推测估计是“箖”,箖投是一种带刺的野生植物,近似菠萝,因而菠萝叫番箖投,作为碣石的西郊,估计千年前是一片刺箖,碣石还有一个乡里叫西陂箖,可以作为佐证 。桂林的名字估计也是宋朝开始的,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中大夫陈谠宦游至石桥场(碣石建卫之前,唐元和末年在这置石桥场,由官方配盐,商人贩运),于西箖西北石头勒书“桂林”二字,后,清镇碣使者邓万林在该石旁边一块高9.5米、长20米、宽15米的巨石题刻“桂林耸秀”,每字大1米,我们所称的“桂林石”指的就是巨石 。桂林村是碣石西出门户,战略位置重要,东风门面对玄武山,门前有“深明大义”碑碣,是碣石总兵邓万林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书写以资奖赏桂林乡民的 。乡民接书即作序刻碑立于此:“盖昭守望相助,乡间之纯风,奖赏酬勋,朝廷之盛典 。桂林乡距城里许,为碣城之屏障,亦西路之要卫也 。光绪乙亥年春,陆丰土匪窃发,势甚猖獗,始则焚劫金厢,继而进攻县城 。斯时碣石告急战火频警,则有镇碣之军门者,目击时艰,情以保赤,特委中府宪吴到我桂林乡,谕以捍御匪寇,力保城池,只聆之,于是愈加备勇朝夕巡防力 。深明大义同金汤,而土匪闻风稍歇,迨至大兵到邑一鼓荡平,乃蒙军门府念微劳,深知我桂林乡素识大义,奖赏顶戴,并亲书匾额曰‘深明大义’赏赐,委巡捕官赵赏到我桂林乡,用昭鼓励叩领之余,感愧交集如此微劳,厚赏赐语褒嘉,凡我桂林乡民承恩在所感激,届时奉命益加从公,爱历贞珉以垂永远,不可忘此时之盛典也,是为序 。光绪庚子年葭月谷旦,合桂林乡绅耆立 。”桂林人重情义,桂林从语言发音到习俗于镇内没有什么差别,居于地域和历史原因,桂林人对碣石、和碣北之外也自称碣石人,碣石古八景中有“桂林明月照星斗”,已经把桂林纳入了碣石 。桂林人进碣石城不叫“去碣石”,而是说“上街”、“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