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戏水诗词 关于端午节古诗词( 四 )


按照“农民主体,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以农民集中建房整治项目为主要抓手,以“三体现一方便”为目标,综合推进农民新居建设、基础配套建设、公服平台建设和现代产业培育,现已取得初步成效 。
生态为本 。以“建美丽新村,享幸福生活”的总体方向,按照“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理念,把整个村作为AAAA级景区来规划和打造 。依托现有林盘院落,规划采取“宜散则散,宜聚则聚”布局了9个农民新居聚居点,并依河布局了生态产业带,促进产村相融 。在建设过程中,始终把生态作为最宝贵的资源来保护和利用,不改变田园肌理,不破坏河流沟渠,不砍伐成型竹木 。农民新居依然保留了川西林盘的风味和特色 。同时,把水系串连到每一个聚居点,并将连片低槽田改造成生态湿地,既有很好的景观效果,又兼顾了排水、灌溉和种植功能,使整个区域形成一个原汁原味的生态家园 。
文化为魂 。在建筑形态上,以川西民居为主基调,融入现代生活的功能需求,聚居点内房屋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粉墙黛瓦、朱檐碧树,墙内有小院、墙外有菜园,小区间绿道相连、沟渠环绕,让不少城里人羡慕不已 。同时,通过景观节点、农耕博物馆等重现青杠树水陆码头的繁华景象,将清代老垸子、百年古井等文化遗迹加以改造和景观化处理,在拆旧过程中对有价值的房屋构建、生产器具等进行收集保护,为传承水乡文化留下珍贵资料 。
乐水公园
乐水公园占地面积50亩,以热带海洋风情为主要基调,是一个集戏水、游泳、健身、游览等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亲水主题乐园 。乐园为三道堰夏季泼兰戏水主场地 。三道堰端午泼兰习俗源于清代中叶,人们互泼兰汤祛病除湿,后演变为互泼表示真诚的祝福 。以前的三道堰是水陆码头,场镇上最繁华的时候,常住人口达数千,加上流动人口将近万人 。衣食足,礼仪兴,文化盛 。端午时节,三道堰的乡绅通过行会集资的方式,开始在端午节办会,座商、行商、摊贩物资交易频繁,木偶、曲艺、皮影文艺表演热闹,人们通过互相泼兰汤的形式,用飞溅的水花表示衷心的祝福 。这一天有点像外国的狂欢节,不用拘于形式、不用禁锢情趣,人们可以尽情放松 。
端午戏水诗词 关于端午节古诗词

端午节的过程(转载)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
【端午节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
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