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赏月诗词创作 苏轼写的关于中秋节的诗( 三 )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 。“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 。前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 。接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 。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 。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 。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蟾蜍,俗称癞蛤蟆;大明,指月亮 。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 。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 。诗人为什么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呢?也许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吧!也许是希望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吧!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还有什么可看的呢!不如趁早走开吧 。这显然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 。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 。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刺这一昏暗局面 。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 。(《唐诗别裁》) 。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 。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
这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 。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
前两句以倒装句式统摄全篇,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这种困惑,极有气势 。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一对宇宙本源的求索与困惑,实际上是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 。三四句写出了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 。两句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亲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的特性,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 。“皎如”两句极写月色之美 。浓重的云雾渐渐消散,月亮皎洁得有若悬挂在天际的明镜,散射出清澄的光辉,照临着朱红色的宫门 。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 。“但见”二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 。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如此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 。两句中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异,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 。
“嫦娥”两句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 。白兔在月中年复一年地捣着药杵,嫦娥在月宫里孤独地生活着,到底谁来陪伴她呢?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 。“今人”两句,在回环唱叹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 。“今人不见古时月”,实际是在说“今人不见古时人”;“今月曾经照古人”意味着“古月依然照今人” 。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 。结尾四句收束上文,进一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 。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长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 。人是一棵苇草,但却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 。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 。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