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赏月诗词创作 苏轼写的关于中秋节的诗( 四 )


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 。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 。诗人从困惑于宇宙之谜,写到人生失意和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显示了孤高出尘的襟怀 。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 。何其潇洒,何其自在,活脱脱一付天下难寻的"谪仙"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李白虽然请出了月亮与身影作伴,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 。在劝月亮饮酒未果、与身影交流不成的时候,李白转念一想,能够在花间月下,饮酒作诗,而远离世俗的杂念干扰,不正是当初醉卧长安时求之不得的赏心乐事吗,那么就在这美好的春夜里,和天上的明月与地下的身影一道,及时行乐,不醉不休吧 。但是一个"暂",说明李白也清醒地知道,这种解脱不过是暂时的,不过,大概也许正是因为其短暂,所以更显得珍贵,不能轻易放过 。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只见他亦歌亦舞,憨态可掬,醉眼向上望去,空中的月亮好像在随着他歌唱的节奏徘徊起舞,醉眼向下看来,地上的身影更是随着他的手舞足蹈而摇曳不定 。这一切似乎都显出一种莫名的凄凉与寂寞,而他觉得能够有它们来陪伴已属不易了,"交欢"一词,显示出诗人对此的知足,的确,美酒使李白忘却人间的烦恼,明月给李白带来心灵的安慰 。在这种无人相伴的"交欢"中,诗人终于沉醉了,而在沉醉之前的最后时刻,李白还意识到,只要他一醉倒,什么月亮、什么身影也都将回复到它们原先的形态,这个以他为中心的临时组合将不复存在了 。不过,他并没有丝毫的灰心丧气,因为他与月亮和身影这种关系是长期稳定的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并不是李白第一次的月下独酌,更不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 。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就是义不帝秦的鲁仲连这种独往独来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 。因此他要说"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 。与无情之物交欢,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当时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可以想象李白当初在长安待诏翰林任上,有的是人迎奉吹嘘,可是离开京城、身陷囹圄之际,却饱尝了世态炎凉 。但是,透过这番在花间月下的独酌与独白,人们可以清楚地感到,李白仍然是历尽挫折,初衷不改 。李白作为盛唐诗人的代表,所以为后人推崇备至,正是因为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旷达与出神入化的浪漫 。乾隆皇帝也是从这一角度对《月下独酌》加以肯定的,"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 。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不胜其旷达 。" 。
作者抒写他自己孤独寂寞、以酒浇愁的苦闷心情 。虽然是个人感情的抒发,但也是和当时现实有关的 。李白参加政治活动的时候,唐王朝已开始腐化,是李林甫、杨国忠和皇亲贵宦们当权的黑暗时期 。他们纠合党人,排挤异己 。李白既“非廊庙器”,又是性格傲慢,当然必为他们所不容 。因而在政治上始终不得志,从而对现实不满 。但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李白,既无力改变现实,也看不到其他的前途,因而他感到孤寂和苦恼 。本诗通过对月独酌,集中反映了这种思想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