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词中以“雨”为意象的诗句( 二 )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5.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
6.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城东早春 杨巨源)
7.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
8.宋代诗人秦观《纳凉》: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
9.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处柳永《雨霖铃》
10.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1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2.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无名氏《送别》
雨的意象意象作为诗词意境的构成单位,在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首先必须是具体的物象,其次必须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意 。一句话,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 。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经过唐代诗人独特的人文和宗教体验与刻意营造,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 。
打开唐诗选集,到处听得到雨声 。雨中多愁,因而雨中多诗 。雨从一种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意的自然现象到被刻意营造成中国文学中传统的抒情意象,其中融注了作者特有的感受、体验、情绪和心态,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 。
一、讨人喜欢的雨
韦应物《幽居》诗:“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就是人们赞赏的佳句 。“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可见一斑 。
在王维的笔下,雨使大唐气象更加壮观 。“云里帝城出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这是一幅带有立体感的春雨长安图 。由于云遮雾绕,一般的建筑,在视野内变得模糊了,只有凤阙更显得突出,更具有飞动感;由于春雨,满城在由雨帘构成的背景下,春树、人家和宫阙互相映衬,更显出帝城的阔大和昌盛 。
又如柳宗元的《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夜雨乍晴,沾满在树叶上的雨点,经风一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奇妙生动,真是把小雨点也写活了,充满了情趣 。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两句,诗人极为生动细腻地描绘了鱼和燕子在微风细雨中的动态 。鱼的欢欣,燕子的轻盈,引起了诗人喜悦的心理反应,这不正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吗?
我们再来看一首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
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它细腻、匀称、滑爽、滋润而又慢慢地普降到皇城中的街道 。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 。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觉得快乐、新鲜、活泼、清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
在喜雨诗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杜甫的《春夜喜雨》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古寺词中以“雨”为意象的诗句】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好雨知人意,在大地急需要雨时,雨来了,它好在适时 。在人们正酣睡的夜晚,雨无声地,细细地下,不知不觉中柔情地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它好在润物无声 。雨既是春雨,又是好雨,它知人意,体人心,故令人喜 。题目中那个喜字在诗中虽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逢里迸透 。”
二、引人愁丝的雨
往事如烟,人生苦短,“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当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飘然而下,成了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内涵 。这样的例子在唐诗中屡见不鲜 。
李商隐的《春雨》中这样写道:“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诗中的男主人公和衣而卧,惆怅中回味最后一次寻访恋人的情景 。仍然是对方住过的那座熟悉的红楼,但是他没勇气走进去,甚至没有勇气再走近它一些,只是隔着雨凝视着 。不知过了多久,周围的街巷灯火已经亮了,雨从亮着灯光的窗口飘过,宛如一道道珠帘 。在这珠帘的闪烁中,他才迷蒙的沿着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独自走了回来 。
诗借助飘洒迷蒙的春雨,烘托离别的寥落 。前一句色彩和感觉对照 。红的色彩本来是温暖的,但隔雨相望反觉其冷 。后一句珠箔本来是明丽的,却出之于灯影前对雨帘的幻觉,极细微地写出主人公寥落而又迷茫的心理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