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词中以“雨”为意象的诗句( 三 )


又如,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苦雨往往跟悲、怨、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季节以春、秋两季为多,时间以黄昏、夜晚为主 。春雨绵绵,秋雨霏霏 。当落红无数、春去匆匆、悲风怒号、黄叶飘落、日暮途穷、夜深人静之际,雨像懂得人的情思,点点滴滴地洒落,也一声声地撞击着人的心扉,诗人百感交集,泪水与哀愁同出,读来令人断肠 。
三、清新雅致的雨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对“典雅”的解释是:“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郭绍虞先生说:“赏雨茅屋,幽居自得,见其雅” 。中国文人有喜雨的雅好,这是情感表现的需要,也是一种雅致人生意境的追求 。以韦应物《滁州西涧》为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山涧边簇生着一片可爱的芳草,树丛中有黄鹂鸟在悠然自得地鸣叫 。向晚时分,春雨洒落,潮水暴急,野渡无人,孤舟自横,一片迷茫 。诗人对野生之物自然存在状态的倾心与赏玩,折射出闲雅萧散的人生态度,令人心醉 。
常建,一个在唐代众多诗人并不引人注目,但是,他的绝句《三日寻李九庄》却是一首很有生活情趣的诗 。“雨歇杨林东渡头”,小小的渡口生长着一片绿柳 。柳林经过春雨的洗涤,益发显得清脆满眼,生意盎然 。为诗人出外寻友提供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氛围 。雨后必然水涨,又为诗人泛舟访友平添了几分乐趣 。
这些诗句,写得萧散疏朗,清丽婉约,很符合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中国古代美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美学,它以人为中心,极为重视、关注人如何于现实人生中使自己得以超拔,将人的精神生命向上推展,提升人的生命存在 。受此影响,唐代诗人探索、追求人生的自由审美极境,向往、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存在,人诗意地栖居,人生如闲云野鹤般闲适 。我们可以说文学世界里的细雨疏疏,是浮现于诗人嘴角的恬静与惬意 。诗人的心灵在细雨的浸润下,流露出远离喧嚣的高雅与适意 。
四、充满禅理的雨
雨所清洗的是空间世界,也是人的心灵世界 。诗人的权心利欲在雨意的清凉中被洗净,诗人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领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从而使雨具有了几分禅家的意味 。
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 。《秋夜独坐》中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就是写诗人在秋天雨夜,更深人寂,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 。感到极度的孤独空虚,需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 。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象看到它们被秋雨摧毁;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里来叫了 。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发现这些无知的草木昆虫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 。诗人得到了启发,有所觉悟了 。雨声在这里就成了诗人彻悟的诱因 。
还有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白居易的“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秋雨夜眠》);
综上所述,唐诗中的“雨”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 。这种结合所体现的文人士大夫的生存境界和人生态度与中华民族好静的传统性格特征相符 。众所周知,西方民族好动,中华民族好静,正是这种好静的性格特征使得中国古人有条件静观万物、默察于心,因而对自然物象有了更丰富更细腻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而受传统文化心理影响的中国文人历来重视诗意化的人生追求,强调自身心性的修养,在思维方式和智力结构上注重内在的领悟和体验 。可以说,“雨”意象经过唐代诗人内心感受的化合与点染,才使主体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外化,从而使读者得到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 。“雨”意象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生意蕴极富启发性 。雨中有欢欣,雨中有哀怨,雨中有雅趣,雨中有禅思 。雨为诗人的生命留下了广阔的抒情空间,从而使我们对它的每一次体验都获得了新鲜的巨大的心理震撼力